電子書缺的不是內容是整合…-三十而慄

幾乎每天都可以從媒體上看到關於電子書或者數位出版的新聞,一時間,所有跟”電子”或者”書”沾上邊的,無論如何都想方設法變出一台電子書閱讀器,或者言談之間也必提到電子書的佈局,也許擁有內容者會比其他潛在競爭者容易一些,不過我認為大家都在嘗試都在賭…

沒錯,或許大家都逐漸體會到了內容才是電子書的決定因素,但其實這個世界並不缺內容,想想看每天有多少新的圖書出版,多到數不清看不完,那為何說圖書來源、圖書的數量將是電子書舉足輕重的關鍵呢?這會不會又是電子書行業的一個人云亦云呢?懂得內容為王真的可以讓電子書的競逐者立於不敗之地嗎?

其實是因為電子書既不是出版業,不是電子科技產業,也不是網路平台業,他就是一個變形金剛,是一個三合一的合成體,內容為王這個觀點沒錯,但這是針對平台營運以及電子書閱讀器生產商的角色而言,反之,如果是現存的出版社,其實他們缺的是如何把現成的出版模式轉換成虛擬的電子書交易,並且可以收入堪比實體書發行的商業模式…

綜觀之,現在這些參予這場電子書”賭局”的player,手中都有一定的資源,比方說:有的可以生產出便宜且性價比又高的閱讀器設備,有的擁有為數不少的主流閱讀市場的出版品,有的則擁有龐大會員基礎的網站平台,還有些人擁有技術或基礎建設可以很快速的把電子書傳送到讀者手中,這個市場看似什麼都不缺,那為何還沒有一個重量級的要角出線呢?

時候未到是一個理由,但也是一個藉口,我認為電子書沒有真正的leader是因為缺乏有效的整合力,這也許是不知道如何整合,也許是缺乏執行力,也或許是還沒到那個驗收成果的階段…

我認為Amazon、Google以及Apple,甚至是Adobe也勉強算一個,是屬於上述三種狀況的最後一個,因為他們在電子書這一塊的發展藍圖都已經完整,Amazon缺的是一個性價比較高的手持閱讀器,而Google因為是一個較為開放性的系統,旨在提供服務,所以相對地執行力沒有那麼強勁,而Apple雖然沒有跑得比前兩者快,但是他的方向以及模式看起來最為正確,加上其封閉體制的設計,未來將可以使執行力發揮到最大,所以很可能凌駕其他的競爭者…

反觀華文世界中的參予者似乎就沒有這般的實力與遠見,他們在電子書的佈局相對比較短線,也可能是因為長久以來都是屬於追隨者的角色所導致,我認為他們的作法是走一步見一步,遇到狀況再來見招拆招,依據他們的實力,要能夠找到對等互補的參予者來合作並非難事,然而因為過去在各自產業的包袱太大,故步自封,以至於他們很難踏出整合的這一步,這就如同電子商務總是新品牌、新購物網站輩出,然而實體的百貨、品牌卻馬失前蹄,坐看新人與之平起平坐的道理,電子書也是一場虛實整合的應用,實體相對佔有較大的優勢,但成功者往往是來自虛擬新世界…

電子書其實比的就是整合力,實體書如何快速批量的轉換成電子版,電子書要採用什麼格式,如何保護版權或者創造其他收入來源,如何符合讀者的閱讀情境,如何快速的上架到交易平台,如何進行版權交易,如何透過虛擬或者實體的推薦給讀者,如何很方便的讓讀者自己搜找到,電子書如何訂價,如何很快速的付費成功,如何用最短時間的下載到客戶端,如何壓縮電子書的檔案,如何提供一個最佳的閱讀軟體,如何提供讀者最佳的情境閱讀效果,客戶端的書櫃如何呈現,電子書如何開啟閱讀,閱讀過程順不順暢,有沒有辦法做筆記做標示畫重點,甚至是如何與閱讀同一本書的讀者交流,如何跟作者互動…有太多太多的"如何"在其中,那如何整合呢?

這才是電子書產業真正的問題,可惜這並沒有標準答案,因為不同角度切入的參予者的方法都不同,所以也無法照搬別人的經驗來使用,這需要的是一個有經驗且全方面的團隊,如何善用團隊中每個人員的專業才能成事,電子書這個局牽一髮而動全身,如果只是想嘗試或賭一把,心態上就給自己一個退路了,談何執行力,如果連下一步都不敢確認,讀者還願意買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