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扼殺了天賦的創造力!?-三十而慄

「所有的小孩都有天賦異秉的創造力,只是被我們殘酷的浪費與抹滅了!」今天看了一個TED的講座短片,這句話引起我們的廣泛討論,因此把這個短片轉載過來,分享給大家,並且簡單的發表我們的想法跟大家分享!

這個講座演講的主題是School Kill Creativity(學校教育扼殺了創造力),主講人是羅賓遜(Sir Ken Robinson),羅賓遜是一位創造力研究專家。他質疑現行的教育方式,並且動員我們對教育體系進行深刻的反思,以更好地意識到智能的多樣性並且發展創造力。作為一名有遠見 的文化領袖,羅賓遜領導了英國政府的1998年創意和文化教育諮詢委員會,對創意在教育系統以及經濟體系的重要性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因在這方面的突出成就也在2003年被封為爵士。羅賓遜的新書The Element探討了我們怎樣發現創意性的激情。

羅賓遜在開頭就指出了和自己演講息息相關的TED會議三個主題:一是人類創造力。這從TED的所有演講和與會者身上可見一斑; 二是,置身TED所體會到的未來的不可預知性。沒人知道會在會場上演什麼,也沒人能夠預測未來會怎樣。聯繫到教育,羅賓遜說,我們對教育都有著巨大的興趣,很大程度上是源於教育能引領我們進入未來。不可預知性散發著無限的魅力。第三點是孩子們所擁有的神奇的創造力。羅賓遜認為所有的孩子都蘊藏著巨大的天資,可是我們卻無情地埋沒了他們的才能。由此,他引出了演講的主題—創造力。創造力在教育中的地位與讀寫能力一樣重要,我們應該一視同仁,給與他們相同程度的重視度。

羅賓遜看來,孩子們都敢於冒險不怕犯錯。為此,他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畫上帝的小女孩,另一個是演耶穌誕生記的孩子們。「沒人知道上帝是什麼樣的。(你怎麼畫的出來呢)」老師對準備畫上帝的小女孩說道,這個可愛的孩子一點毫無畏懼地說道「一分鐘後就知道啦。」兩個例子都恰當地表現出了孩子們身上潛在的能量和創造力。 當然,犯錯並非就是有創意。但是如果你都不打算犯錯,那麼你永遠都不可能有所創造。如果你一直小心翼翼,等到了成人,你已經早已喪失孩童時擁有的創造力。 大人們都怕犯錯,我們經營公司也是這樣。 我們指責錯誤,在教育系統中犯錯也被認為是不可饒恕的。結果是長此以往,人們的創造力就被吞噬了。畢加索說所有的孩子生來就是藝術家,可難就難在在長大的 同時繼續保持這種身份。所以羅賓遜堅信,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的創造力並非與年齡正比例一樣的與日俱增,而是反比例般的逐步縮減。

接著,羅賓遜解釋了人們的創造力被抹殺的原因。在這裡,他又講了兩個例子,都是妙趣橫生的故事,但細細體味,便可透過他的雙關語意味體會到他的別具用心。一個是有關莎士比亞的,羅賓遜五年前住在埃文河上的斯特拉特福,那裡是莎士比亞的誕生地。想像一下,莎士比亞七歲的時候得上別人的英語課(莎士比亞 這樣的文學巨匠小時候也得經過這個惱人的過程),莎士比亞的父親在晚上哄他睡覺時還訓斥道:「快睡覺吧,把筆放下來。別那樣說話了,太複雜了別人會聽不懂 (莎士比亞的作品有不少複雜的語言)。」另一個是關於羅賓遜兒子的,在他們舉家遷往美國的時候,他16歲的捨不得離開女朋友Sarah的兒子卻極為不願,「我將再也不會遇到另一個像Sarah一樣的女孩子了!他絕望的喊道。羅賓遜調侃的說:「那個女孩是我們離開英國的主要原因。」也許羅賓遜不是開玩笑的,他的兒子才開始一個月的戀情就度過了四次紀念日,而且對未來還不抱希望了,這可不是羅賓遜想看到的。

而從搬到美國後,包括後來遊歷全球時,羅賓遜都被一個發現所震撼,那就是:世界上所有的教育系統都有著同樣的學科層次。最上層是數學和語言。向下是人文科學,最底端是藝術。而在每一個系統裡,也有著等級層次。拿藝術來說,美術和音樂在學校的地位要比戲劇和舞蹈更高些。羅賓遜認為,數學是重要的,但舞蹈也一樣重要。我們都有身體不是嗎?所以為什麼不跳舞呢?而實際上,孩子們在長大的同時,他們接受的教育也逐步從逐步地從腰以上的上肢轉移到頭腦,並且還只是兩個腦半球中的一個。全球公共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大學教授,他們也是高端教育的輸出品。可羅賓遜覺得,我們不應該把他們推崇為衡量人類成就的標尺,他們所代表的只不過是另一種生活方式而已。事實上,他們還都有點點古怪,只用腦袋生活,而且還只是一邊的腦袋。

我們教育體系以培育學術能力為理念是因為下面兩個原因: 一是對工業最有用的學科是排在最頂端的。小時候感興趣的東西可能在大人眼裡沒用,「別學音樂,你當不了音樂家;別學畫畫,你當不了畫家!」這些良言徹頭徹尾地錯誤,因為世界已經被變革所席捲。第二就是學術能力被拿來衡量智能。全世界的公共教育系統也就是一個拉長了的大學入學過程。而後果就是很多才華橫溢、具有創造力的學生卻鬱鬱寡歡,因為在學校裡面他們的價值無法得到體現。

羅賓遜的演講之所以成為經典,原因很簡單:深刻清晰的觀點、有力生動的引證、最重要的是那無可比擬的幽默。羅賓遜那濃重的英國口音還有偶爾恰如其分加入的幾個小動作,讓這些笑點頓時引爆現場,也使得整個演講能夠持續地保持高熱度和激情。

說實話,經歷過了十幾年的學校教育,我們也經常對於這種教育做出一些批判,雖然我們都是研究所畢業,但總覺得這樣的教育沒有凸顯出我們的個人價值,因為他就是一種通識化的教育,即時他有不同的專業之分,但教育本身就缺乏創意。

但是,這樣的教育卻仍有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因為他讓人人都有機會受教育,這點不容泯滅,雖然學校教育的問題也出於這一點,因為只有如此,才能讓人人都接受一樣的教育。唯一需檢討的是,教師要有意識到他的一言一行有沒有限制了學生創意的發揮,還有是否懂得引導學生的創意。

總體而言,學校教育只是一個學習的起點,而不是全部,關鍵在於我們接受了這些基礎教育之後,能否學以致用揮灑自如,學校教的只是讓我們對於生活有一個基本生存的知識,如何將知識轉換為常識,如何把這些所學到的知識轉換成一種生活的方法與技能,這才是關鍵,師父領進門,修行看個人,我們既不能一味的單向接受教育,也不能一味的否決他。進一步我們認為,教育的過程中,家長應扮演的角色也很重要。

我想起一句話,盡信書不如無書,教育不是填鴨,而是應用與引導!!

部分文章內容整理自: Tedto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