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美學改變管理思維-三十而慄

端午節的上海下了一天的雨,只得躲在屋子裡,放假的心情作祟也不想開機工作,於是便拿起了過年回家買的《美學CEO》一書,利用半天的時間就翻閱完畢,老實說有點走馬看花,而實際上這本書比較像是入門的書籍,關鍵在於最末章的那些案例,因此基本上前面的章節是邊看邊跳過的…

為什麼會對這本書感興趣呢?我是在機場的書店不小心瞥到的,拿起來翻了一下,覺得這本書編輯整理的很有質感,也是我感興趣的話題;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的兩句話,其一「最美麗的曲線,就是銷售上漲的曲線」,其二「只有一家公司可以是最便宜的,其他的都需要使用設計」…

其實,跟美學結緣打交道,開始於我的研究所階段,剛好室友是一個工業設計系的學長,另一個是建築系的學長,因此經常在他們的交談以及研究上接觸到了設計以及美學的概念,而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又是一個電腦以及週邊產品的外殼設計與生產的製造商,因為這樣的”訓練”,奠定了我之後一些工作以及職場發展的基礎,對於美學以及設計方面的應用以及重視也在每個階段的決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就我所接觸過的一些經驗,美學或者設計這件事,經常被視同於一種額外的附加價值,也就是說,因為添加了這個因素,所以可以享有比較高的毛利,能夠對收入產生較直接的貢獻,然而,同時也因為價格比較高,因而他不是一個大眾化的商品,只不過在銷售量與高毛利之間的權衡之後,可以獲得較高的整體收入,同時因為有獨特的話題性,因此也比較容易在不花費較高的行銷費用之下被口耳相傳…

其實,這只是比較淺層的一種認知與定義,在《美學CEO》一書中也提到了相同的觀點,我認為美學或者設計,除了這點很重要的附加價值之外,他還有兩種意義,第一是文化的傳承,也可以是一種生活方式(Lifestyle)的延伸,第二是改變多數人的生活條件…

首先,我們經常看到不少品牌推出一些打著創新設計的新商品,但是當我們看到這個商品之時,只有一種感受,怎麼看怎麼怪,就好像這個設計跟商品本質是脫節的,關聯度不高,甚至給人一種畫蛇添足的感受,這就是我想說的第一點,美學或者設計不應該是表面的,這是一個誤解,而應該是考慮到功能用途以及使用習慣等等,甚至是傳承著商品以及品牌一脈相承的元素,美學或者設計是經過理性與感性融合之後的結果,真正的跟商品合而為一…

因此,這是一種山寨或者模仿不來的元素,這也是華人世界或者華人的品牌比較缺乏的,因為我們多半習慣於價格的考量,總想著透過價格優勢來搶佔市場佔有率,然而,事實上,華人的世界中不乏優秀的設計師或者美學家,只是他們還停留在創作的階段,單純的藝術品的市場,還沒有真正的跨界整合,更不要說跟多數人的Lifestyle結合…

而美學或者設計,其實如果只侷限於附加價值或者是一種文化的傳承,那麼在這個世界上的多數人是無法負擔的,這源自於大家普遍的觀念,良好工業設計的商品也是較為高價的,但這也是一種認知的偏差,我認為這一點在華人的企業中就比較的比較好,所謂的成本價格的破壞、替代性商品的研發等,都在這個範疇之內,就如同《美學CEO》所提到一個較為指標性的案例:百元筆記本電腦(OLPC)…

這種設計改變生活的案例,在諸多代工廠中都可以見到,他們試圖通過設計改變原物料的使用結構,使得產品的價格得以不斷的降價;另外,也透過用戶需求發起的思維,設計出不同的工具或者商品,嘗試來解決第三世界的物質匱乏以及貧困的生活,其實Swatch的成功也來自這樣的設計,把原本一個需要150多個元件的石英錶,縮減了50多個元件…

美學以及設計將會越來越重要,尤其是當大家都留意到價格競爭不再是唯一的競爭出路之時,我們更需要提出一些不同的競爭力,以及讓用戶能夠感動的訴求,這不僅讓企業可以上升一個台階,也讓大家更仔細的思考如何在這個快速又浮躁的時代中脫穎而出…

延伸閱讀:《美學CEO》官方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