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香港,等待什麼?-三十而慄

《等待香港》這本書放在書架上已經一段時間了,每次都是片片斷斷的閱讀,因為經常看港劇,因此對於本書作者林亦華的作品感興趣,也經常的遊走在香港的街頭上,而最觸動我心的,其實是《等待香港:永遠的香港人》開篇的那一篇文章,名稱叫做:為什麼我不是周星馳的Fan?

「因為我不是灰姑娘,我不需要玻璃鞋。因為我不指望被神仙打救,所以我不迷信童話。因為我已看得太多太多的荷里活電影,我對公式化的夢想成真已非常厭倦。因為如果我不想做這些幻想的奴隸,我便必須從童話世界走出來,鼓起勇氣面對被童話說書人形容為十分可怖、醜陋的現實世界。因為現實世界縱然千瘡百孔,但不見得會比那刻意被愈描愈虛幻的童話世界更恐怖。因為童話其實不僅用來哄孩子入睡,它還可以把成年人如你和我催眠。」

其實每次拿起《等待香港》之所以沒有一次好好的完讀他,還有一個因素,文中作者一些香港普通話用語讀起來挺繞口的,經常不能意會到作者的本意,比如上面這一段話,何謂荷里活電影,停下來思考才知道是原來是我們所說的好萊塢電影(Hollywood),雖然同文同種,但因為方言以及用語上的差異,確實讓我感到有些困擾。

在豆瓣上看到一個讀者對於這本書的評論,他在香港住過一段時間,深受到所謂香港文化的感染,他說,就算你從未到過香港,也可以做一個“精神上”的香港人,只要你符合林奕華在《等待香港:永遠的香港人》中提出的十二條標準。這十二條標準分別是:

(一)揾錢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二)女人的幸福是決定在她找到怎樣的老公;(三)工作只是為了謀生,所以它最好不要給人太大壓力,例如時間太長,責任太重;(四)對別人若有什麼不滿,不要在他面前表現出來,因為你不知道什麼時候他會變成你的上司,或會不會有一天你要問他借錢;(五)女性不適宜在婚前有性行為,男性不同,他應預先積累較為豐富的性經驗,因為他要負責主動;(六)被愛比愛人快樂;(七)對自己沒有利益的事情,不應投資時間和心機;(利益的定義:在名譽和金錢上的進賬;投資的定義:付出之後,可得回以數倍計的回報。)(八)一個人的力量是十分十分有限的,沒有人能靠自己而改變社會,因而千萬不要妄想以一雙手來改變世界、社會、別人;(九)做人不要太執著,不要太認真;(十)著數不妨要多一點,蝕底卻千萬千萬要提防,而基於所有的蝕底都是由於計算欠周詳或做了沒有把握的事而起,所以凡是都不宜走得太前或做第一排的第一個(先驅?),除非那條隊是為了輪豪宅的籌而排;(十一)任何會有麻煩的事情都不要干涉到我;(十二)說愛你的人便應一輩子地愛你,不管你變成怎樣,他變成怎樣,或兩人之中,有一個無論怎樣也不改變。

香港在大多數人心中或許是一個“天堂”,但是真正住過香港的人,大多不這麼覺得,雖然這座城市有一流的交通、一流的市容、一流的服務……但是身在其中總覺得“怪怪的”。你看,那麼多人住在三十、四十幾層的大高樓裏,所有人家都沒有陽臺,有時候高架橋就設在你家窗前,女人房間裏做功課,面前呼嘯而過一輛寶馬敞篷車,在這座城市裏,有錢的人那麼有錢,沒錢的人那麼沒錢,你無法理解,為什麼一幢一百平米的房子,在香港,因為面對大海,就要賣上千萬,而這樣的房子在杭州,根本是無人問津的,你還不能理解的,鋪天蓋地佈滿地鐵站的廣告,十之八九是露胸露腿的性感女性,這樣一個貌似性開放的地方,卻為陳冠希、阿嬌的“豔照門”幾近發瘋,口誅筆伐……

林奕華說:“既不想活得平凡,但又只想(能)當個平凡人是香港人的終極矛盾,因為香港人既想享受不平凡所帶來的好處,但又不希望承擔不平凡者要承受的責任,是以無厘頭主義才會乘勢而起,並成為香港人最重要的精神食糧。”哦!我們全明白了。原來在香港這座城市裏,所有人都在翹首看著一小撮人“主動”地生活著。他們搞民主、寫評論、拍電影、排話劇……是他們給香港設計了一個名叫“主動”的logo,而其他人,只把這個logo印在T恤、穿在身上。

讀者閱讀林弈華的文字,就如與其面談,聽他娓娓道來,頗能愉悅心靈,又可增長見聞。在玩味之余,還會令我們對香港的文化產生更濃厚的興趣。誰在等待香港?我們嗎?我們在等待香港?我們在等待香港的什麼?

我想所謂的等待,是林亦華內心對於香港的期許,所謂的恨鐵不成鋼的心情表現,就如同一種愛屋及烏的情緒,而我認為有了這種聲音,香港就不是我們所被教育的是一個文化沙漠,起碼他開始出現一些火花。

註:本文部份引用許驥先生的文章內容,文章來源為:替人讀書-許驥的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