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餐饮业的”中国标准”!-三十而慄

一直都对上海的一些洋餐厅或者台菜餐厅较为不能认同,每每经由一些朋友的介绍,比如说到阿宗面线或者是新近的老董牛肉面等等,这些在台湾都是较为知名的小吃,吃过的无不赞不绝口,可是当这些餐厅落脚在上海之后,不仅口味完全不同,甚至连上海本地的小吃都不如,导致一些网路上的点评都不太好,这到底是怎么了?

不说台菜餐厅,说说麦当劳、肯得基、必胜客等国际知名连锁餐饮品牌好了,他们的情况貌似也好不了多少,怎么说呢?

每每我到速食餐厅点一份汉堡,经常包装盒打开是一个散架的汉堡,需要自己在DIY的重新把里面的肉片、生菜以及面包重新排好叠好才有办法拿起来吃,否则就像一盘散沙,还有,可乐经常因应服务员的动作太慢,因此事先都装好放在一旁,因为放置的时间久了,可乐没气了,冰块也融化了,感觉就是一杯过甜的糖水。

再说说,必胜客,明明点餐的过程中,依据菜单的顺序有所谓前菜、前汤、主食、甜点、饮料的顺序,点菜都是依据这个顺序点的,到了上菜的时候,居然可以先上甜点蛋糕,在上主食,最后才上沙拉,这难道是国际品牌必胜客该有的服务吗?

总归来说,这些外来的餐厅饮食,到了中国几乎都变了样,而关键都在于失去了应有的标准化作业程序(SOP),缺乏严密的把关,同时对于一些服务的细节也都视而不见,而这些基本上在其他国家是不太可能发生的呢?

我认为这是一种文化的差异,同时又希望快速拓点发展以及用人唯成本!

因为中国的快速发展到目前为止,都还停留在硬体设备的阶段,以上海为例,到处都富丽堂皇的,建筑雄伟美观,道路四通八达,可是里面的服务却也因为外观的亮丽而让人跌破眼镜,因为想快速的抢占重要的地盘,因此先开了再说,因为人民还没有过多的比较,因此他们不太知道这些连锁餐饮在国外的服务以及食物是什么状态,同时,因为求快,所以没有过多的培训人员及培训的时间,导致培训不到位,服务员也没有切身感受过这些品牌在国外该有的服务是什么,因此只是用固有惯有的方式来提供服务,再者顾客很多,如果做到50分就可以被接受,那就如此吧。

这导致了一些标准化作业程序(SOP)流于形式化,比如我们经常走入麦当劳的时候,因为清洁地板以及餐桌的消毒水味道居然大于食物的味道,或者走进一家某某西餐,发现整个用餐环境的油烟味过重等,这些都是"有做就好"的心态造成的,因为这个环境本身的服务意识还不到位,同时餐厅的管理人员本身也缺乏足够的sense,而高层人员因为不了解中国文化,也不知如何提出要求,这造就了中国的麦当劳,而不是世界级的麦当劳。

因此,就导致了我们经常在微博上看到一些爆料,说到哪里的肯得基油又出问题了,哪里的哈根达斯原料有问题,哪里的麦当劳鸡肉长虫等等,也许在中国这也见怪不怪吧。

另外还有一点,这尤其是一些台菜餐厅常见的状况,好的台菜一向以好食材与亲切服务胜出,但到了上海因为要控制成本,食材在地化,同时请的服务员都是边远农村来打工的,他们因为比较没有见过世面,愿意接受比较低的工资,所以当我们走进这些餐厅时,总觉得整个氛围怪怪的,不仅服务不到位,经常一些服务员也都状况外,不是搞不清楚餐厅的菜色,就是点餐的时候脑筋转不过来,甚至老板一不在就乱了套,偶而还会有跟顾客吵架的情况,服务员是餐厅的第一线,如果没有办法给前来用餐的顾客好的印象,那么再好的食物都白费的,这是形象也是一种投资。

吃饭用餐经常环境的因素占了顾户的评价比重较高,如果飘洋过海到这个大市场来开拓,却经常给顾客留下了"也不过如此,比我们老家的XX还难吃",这又何必,而外来者的优势更不是在食物的好不好吃本身,他对于当地人只是一种多出来的选择,如果无法秉承最为地道的口味,以及应有的服务水平,反而反向的被在地化了,那么很容易就被当地的一些山寨品牌所取代,这不变成了花钱帮对手做教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