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每個人都會為了某些事廢寢忘食. 有些人喜歡打電動. 有些人喜歡看小說. 有些人則是熱衷研究知識. 無論是什麼事,程度多寡,我們一定都聽過父母或師長講過 : “如果這孩子念書也這麼認真就好了”
長大出了社會,和小時不同的是, 也許著迷的事改變了. 可能有了點錢,開始喜歡一些需要花錢的興趣. 也可能迷上四處旅行,或四處結交朋友. 和小時候相同的是,我們仍舊會為許多東西癡迷. 若非”明天要上班”之類的社會束縛,徹夜未眠,廢寢忘食肯定照常發生.
工作可以這樣嗎? 許多人說 : “當興趣變成工作,興趣就不再是興趣” 我不完全同意. 興趣的本質沒有變,變得只是人的心態.
我們因為害怕面對自己,脫離群體,脫離一般人所謂 “找工作,有份薪水” 的觀念. 我們也害怕來自外界質疑的眼光,害怕證明自己的能力. 我們更害怕隨之而來的壓力,以及不穩定和風險. 我們想要自由自在,輕鬆無負擔.
但是又不願意承認自己是”合群“以及”溫順”.
於是將這些問題推給 “興趣和工作是兩碼子事” 的說法.
朋友分享,最近他去上一堂創業的課程. 老師開頭就說: 你們在座超過30歲的請舉手. 於是有大約1/3的人舉手. 老師又說: 你們在座的,覺得自己的觀念可以改變的,請繼續舉著. 於是有些人放下,但還剩下一半左右的人著. 於是,老師對著這些舉手的人說: 你們這些舉著手說自己觀念可以改變的,通通都騙人.(現場大笑).
這位老師說得不錯. 多數的創業失敗,是因為沒辦法改變舊有觀念,突破市場做法. 只是遵循傳統方式. 創業人最怕的就是先入為主,不能改變自己的想法,堅持己見. 可怕的是我們都以為我們是很能接受新意見,並且改變自己的決策.
事實卻是: 面對事情的當下,本能的用個性直接回應和決策.
以至於同事或下屬覺得我們 說一套做一套,聽不進他人意見.
創業的我們其實都應該謙虛的接受”自己不是萬能“的事實,於事得廣納意見,並做分析及思考. 有經驗的創業這其實都知道,有時候一些好的方向,對公司好的事,其實都不是來自核心團隊的意見. 在個人多年的經驗和學習, 其實不管支持或反對. 在第一時間不要表態是比較好的做法. 因為當下的答案通常過於衝動而未經思考. 除非這個答案是我們思考過後並且期待已久的.
而擔心他人看法也是一個很要命的問題.
我們應該擺脫別人的看法. 別人出一張嘴容易,但是出嘴的人不需要承擔我們的生活. 我們卻得為自己的每一個決定負責. 如果我們太過在意他人眼光. 那麼事業是危險的. 而和我們合作的夥伴,或靠我們吃飯的所有人也都會遭到連累.
也正因為在意他人看法,我們會躊躇不前,無法果斷的下決定,沒有執行力. 市場的變動是快速,競爭的. 好機會許多時候是一瞬即逝. 執行力不只是將一件事完成,更多的事將它做到極致而頂尖. 如何將事情執行得徹底,完美,而且是讓團隊動得順利而非精疲力盡,是一門重要的學問.
還有,創業的生活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我常常說. 如果是為了錢. 我現在應該不是在創業,而是在做投資. 題外話的是,投資是一門我在理解以後也深深著迷的學問,雖然入門時間尚淺. 真正想說的是,創業其實是一種生活,一種過程,不是一種賺錢的行為.
用正面的態度來看待創業,它其實是充滿樂趣並富挑戰性的. 它是讓人成長的,並且富教育意義. 每個創業的人都得學會如何自立自強,尋求資源,尋找合作,面對挫折…etc.
這些經驗都不是一般在職場有辦法感受. 而會在我們老的時候最甜美的回憶. 它讓我們學習用不同角度思考事情,世界不再只有黑與白. 而在面對事情的第一個反應不是先入為主的下判斷,而是習慣思考,習慣懷疑. 對於不同的意見應該先理解其出發點,而非否決.
雖然,每個人對每件事的價值觀不盡相同, 對創業這件事也一樣. 然而我所認識創業成功的人,不管規模大小. 都是對創業樂在其中. 儘管許多時候現實也狠狠的揍了我們幾拳,逼得我們不得不回應,得實際些. 但這些成功的人都是把創業當生活,生活當創業. 而且非常自然的融入血液之中. 他們想要的無非就是將某件事做到極致. 倒也不是為了錢. 只是想做得更好,並且樂在其中.
在創業稍有成果之後,一般人單純的認為公司穩定,所以老闆躺著賺. 其實,無論是已經創業成功,或是仍在創業的人,他們每天都在接受不一樣的挫折和壓力. 程度不一. 而創業其實就是不斷挫折,由小錯誤累積,不斷成長和學習.
當創業已成為生活的一部份時,其實我們會不自覺的在生活中無時無刻想起和事業有關的事. 比如我們做的是餐飲,每到一個吃的就會研究他為何受歡迎,值得學習的地方. 當你發現你有類似的行為,恭喜你. 創業已經融入血液裡.
—後記
我想替許多老闆講兩句話.
比起一般職員所背負的責任,老闆們其實承受的壓力及責任非常龐大. 並且,在創業初期所忍受的寂寞,外界異樣的眼光,以及永無止境的挫折. 我們要求的是當下的付出,但何曾想過老闆當初的付出.
若要更公平的說,其實薪資應當和替公司產生多少利益來計算,而非學經歷和工時長短. 工時長但產生的利益低,當然薪水也就無法給得高. 我們既然不會為一台不會跑超過時速200的Toyota付出跟保時捷一樣的錢. 相同的,我們也應當多思考自己產生的實質產出,而非我們以為的產出. 當然,那些惡質企業惡意剝削則不在討論範圍.
所以寫這篇的同時,其實想對一般領薪的說,不要再罵老闆了. 老闆也是有他的辛苦. 如果我們未曾以某人的立場思考過,那我們其實沒什麼資格替他發言或批評.
共勉
第一段的那些話似曾相似,認同作者的觀點,很多人都害怕走出人群,害怕異樣的眼光!這應該也是沒有自信的表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