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为何化身外资公司-三十而慄

前一阵子支付宝的股权争议风波引发了一连串的效应,不仅让中国的证监会以及商务部开始重视起如何规范协议控制模式(VIE)的做法和行为,也直接导致了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遭遇强大的卖压,中国概念股全线下跌。

因为所学专业,加上这几年来参与了几次互联网创业经验,一直都接触到不少港台以及海外的互联网公司前来询问,如何在中国大陆开展互联网这个需要”内资资格”行业的公司设立以及事业开展的具体规划以及做法,因为互联网行业是受到ICP行业的限制,而我也不厌其烦的一再讲解起所谓的VIE模式(或者称为”新浪模式”)。

何谓VIE模式呢?这是可变利益实体(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的简称,这是一种"协议控制"的方式,通常是境外注册的上市公司和在境内进行运营业务的实体相分离,上市公司是境外公司,而境外公司通过协议的方式控制业务实体。12年前因为新浪想到美国上市得到了官方的默许而开启的一种权宜做法,而因为这扇门的开启,也导致了10年后的今天,国内互联网企业有接近40家采用这种VIE模式到境外上市,根据《IT时代周刊》的报道,总市值约1600亿美元。

严格来说,这是踩在中国法律的灰色地带,如果真要取缔,我认为这个"协议控制"是建立在一个不合法法律程序以及审批过程的默许之上,而如今发展到这种程度,也许是当初所想象不到的,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是支付宝或者马云的话,也许这个话题将一直保持模糊态度,大家宁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如今看了兹事体大。

有趣的是,其实这个ICP的规定原本针对的是外资,在《外商产业投资指导目录》中对外资进入ICP行业的限制,其缘由可能是基于讯息安全或者保护国内企业的美意,但演变到最后,反而成为了国内互联网企业赴境外上市或者融资的限制,相对的,外资也跟着采用所谓的VIE模式进入中国运营。

其实,互联网公司之所以宁可选择境外上市也有其无奈之处,其一,中国资本市场(上交所、深交所)对于企业获利的要求较严谨,而即便达到要求,审批的过程也相对的漫长;其二,国内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所谓创业板,这限制一些有前景但资金较缺乏的IT公司的发展机会;其三,上市后的估值、股价的想象空间小,同时退出机制受到外汇管制的影响。

VIE模式的确是一种中国特色的商业模式,但如今境外的资本市场对于中国概念股的空头看法可以想见,这也会导致即将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难度加大,同时对于中国整体的创业环境也会有伤害,目前多数的风险投资都是外资(跟中国的外汇管制有关),他们期待被投资公司未来可以在境外上市或者被收购,如果VIE模式前景不乐观,整个投资环境将会受限于退出机制而选择观望,这将会直接导致互联网生活的倒退和创业激情的稀释。

就我个人的观察,VIE模式不太可能被废除,我们首先会想到百度、新浪等在境外上市的公司将如何善后,少了这个资金推进的环节,整个总体经济将如何来填补这个成长的空缺。我认为之前不管是证监会
或者商务部的一些发言更多是一种市场测试的含义,用来取得投资环境的回馈,进一步归纳出一个更为折中的管理办法。

但这些纯属于个人判断,毕竟影响已经到来,最近整个投资市场的确冷了不少,创业公司的估值也有所抑制,而不少已经融了几轮资金的公司也不得不改变他们先前的上市计划,不少企业很有默契的共同加快了上市的进程,因为在这种不确定性高的时刻,能够尽快上市总会让自己比较能够立于不败之地,起码投资人的资金比较有机会退出。

可以这么说,目前中国所有拿到融资的互联网企业,包括上市和未上市的全都是VIE架构,这已经是一个回不去的现实,如同圣经里亚当与夏娃偷吃了能够分辨善恶的禁果,因而带着一种原罪,虽然争议不断,但这也是互联网产业荣景的由来,除非有更好的出路,否则不止是互联网产业,也不止是支付产业,连带的整个创业环境,甚至是国内经济的本质都可能动摇。

*推荐延伸阅读《外资进入内地互联网受限,百度、腾讯…到底是内资还是外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