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 有相當多的企業、公司、營利事業單位,其實是非營利組織。
舉例來說:
中國第一大IT購物網站京東商城年營收260億人民幣,沒賺錢。
全球第三大的薄膜液晶面板廠友達光電,沒賺錢。
台灣的驕傲台灣高鐵...,沒賺錢。
壹傳媒集團2011上半年度虧損3.24億港元,也沒賺錢。
還有更多的公司,表面上是獲利,實際上是財務作帳或是賣資產所產生的好看數字。
然而,另一方面卻有很多非營利組織,反而是充滿了現金,現金流入情況良好(可以做很多好事)...
弔詭的地方是這些非營利組織看起來反而比營利組織還要賺錢呢,先釐清一個觀點,非營利組織的意思是不以營利為第一經營目的,不代表他們賺錢的能力較差或是不能賺錢。舉些例子:佛光山、慈濟、長老教會、紅十字會、扶輪社等等。
怎麼會這樣? 我想這些"營利"的企業公司,應該好好向非營利組織看齊,向非營利組織去學習如何"創造收益"。我以企業管理的"產銷人發財"五個觀點來談這件事,看看有哪些不同。
研發:
營利企業:砸錢買專利增加自己商品的競爭力,提升商品的附加價值,同時也防止競爭對手的搶食,也有少數企業砸錢針對所屬產業的小地方研發、砸錢研發出可以告人侵權的無聊專利...
非營利企業:這部分要看這個NPO的成立原因,有些NPO是因為某些疾病而成立,例如超人克里斯多夫李維成立的脊髓損傷基金會,就是以研發脊髓相關醫療技術為主,但不管如何NPO的研發經費、用途、使用範圍都是相當明確而有效率的。
產品:
營利企業:通常都有明確的實體商品或服務...
非營利企業:嗯...可以稱得上沒有明確的產品,通常只有一個理想、理念、目標...。你看到的NPO銷售的商品,其實是其理念的代表物,通常消費者買下這個商品,不是因為他真的需要,而是因為消費者表達支持的行為。例如購物袋、徽章、T恤等等。
財務:
營利企業:賺取成本與售價的價差、已經編好的預算要花光(不然來年就麻煩了)、浪費經常性支出(員工喜歡對自己好一點...)、浪費廣告預算打廣告給老闆與股東看等等...
非營利企業:能省則省,因為資金來自不易,且多省了幾塊錢也能多幫助一個小朋友吃飽飯,因此多數正規的NPO員工從上到下都把節省這件事情放在心上,這跟他們的出發點息息相關。
人才:
營利企業:一般而言,砸錢就有人來上班,當然這也跟企業的大小、理念有關。
非營利企業:以"動機"作為吸引人才的首要目的,例如"你想跟我們一起,讓全世界的小朋友都有飯吃嗎"。目前有部分營利企業也做到這一點,比如說仍有不少人才就因為創辦人的個人魅力而加入的。
行銷:
營利企業:普遍是砸錢做廣告,或者透過資源互換來進行。例如:花大錢買提醒消費者該去上廁所的電視廣告。
非營利企業:說故事,一個動聽的故事就可以達成行銷的目的,例如:耶穌基督的人生故事。
在行銷上的差距是最大的,NPO總是從零開始,使用故事、創意去創造最大的傳播效應,有時候"廣告預算"這件事,反而是限制創意發想的最重要因素,例如:今年廣告預算1000萬元,一旦心中有了這個定錨點,創意就會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大幅受限。
因此,高度資訊化的網路時代,更是企業向非營利組織學習的時代。
你的辦公室一定要這麼大? 一定要在市區? 你能否將你的產品或服務,化身為一種信仰、理念? 例如:我們公司製作的辦公椅能讓上班族遠離背痛之苦。讓之前被背痛所苦的員工們,認同公司的理念、理想,隨時隨地推廣一張好的辦公椅?
你會說故事嗎? 創辦人從小看著父親為了養家活口,長期忍受背痛之苦,最後必須依靠輪椅,創辦人因此研發出最佳的人體工學辦公椅...每一天,你的公司可能都有大大小小的故事發生,你有記錄下來、篩選、傳播嗎?
因此不要只用金錢動機去招募人才,用更高等的成就動機,你會發現會有比你想像中更多人不以金錢為第一的工作考量。也许可以去了解非營利組織,相信一定能為你的"營利企業"開展出前所未見的新視野。
----
後記:當然每件事、每個公司、NPO都會有例外狀況,本文主要是希望指出一些新視野給在企業中的你思考,本文的說法都是相對而言,而非絕對。
本文作者 林文傑,台灣聯合報網站中心行銷經理,可以透過Facebook跟本文作者交流,也可以直接拜訪作者的個人網站(大陸地區需要翻牆)。
全部评论: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