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note的垂直化深耕-三十而慄

說起Evernote,我想多數朋友們都知道這是做什麼用的,我簡單的引用Evernote官方網站的說明,Evernote可以及時的幫助你記住生活中的大小事務(文字、照片、聲音等格式),並通過電腦、手機、網頁等跨平台的方式來進行訪問...

因此Evernote可說就如同一個隨身的記錄器,可以記錄下你一閃即過的靈感,可以捕捉一瞬間的片刻,同時也可以作為會議記錄來使用,他提供的就是一個記錄以及編輯的工具以及網路儲存空間(這有免費以及收費之分)...

說到這裡,我想很多人會將Evernote定義為一個基於網路空間的服務商,便利性的操作系統工具、跨平台的多種設備的兼容性,只是一種手段,這種手段讓Evernote具備了高度的競爭力,讓更多人選擇Evernote,這麼一來,隨著越來越多的用戶選擇Evernote,隨著用戶的使用度越來越高、越來越依賴,八二法則就越突顯出來,獲利性也就越來越可觀...

一般的企業做到這個階段,也許也就認為差不多了,因為商業模式確定,也容易瞭解,但在這個移動互聯網以及社會媒體當道的時代,Evernote過去的商業模式成為了一種良好的基石,一來商業模式驗證過了,二來全球用戶量也上來了,而且很多人是採用Evernote來幫助”記憶”,並且把這個”記憶”分享給相關的朋友們、同事們等...

這是一個可以深入挖掘的需求以及市場,順著這個線索,Evernote近期就推出了兩個基於幫助”記憶”的移動應用程式(App),這都是採用Evernote原本的系統與服務架構作的垂直化深耕,一個叫做Evernote Hello,另一個叫做Evernote Food...

這兩個App有什麼特殊之處?

其實,說穿了也就是類似Facebook或者Path之類的平台與工具,然而在整體的佈局上,並非從社交(SNS)的觀點出發,而是如同Evernote過去所強調的,自我為中心來發散的App...

Evernote Hello可以理解成一個個人名片簿,當你在一個社交場合,一個晚上可能跟無數人交換過名片,很多時候也會遇到一些記性較不好的朋友,明明已經跟你交換過名片了,然而他卻絲毫沒有印象,這也給對方一種不尊重的感受,Evernote Hello就可以幫你避免這種窘境,用戶可以迅速將對方的照片、一些基本的Note以及見面的時間場合記錄、連同在場認識的其他新朋友都記錄在Evernote Hello裡面,建立起一個個人化的識別標籤,並且顯示在Evernote Hello照片墻之上,協助用戶更容易的把所有新建立的人脈關係管理起來...

Evernote的垂直化深耕-三十而慄

而Evernote Food則可以視為一個個人美食的日記,同樣也是結合了LBS以及標籤化的功能,很多人經常會忘記昨天晚上或者前天晚上吃了什麼,有了Evernote Food,用戶可在用餐的當下拍下一系列的美食照片,連同餐廳名稱與地理位置,用餐的感受等等記錄下來,並且設定幾個標籤方便以後查詢,這還可以透過Facebook、twitter以及email的方式來分享給好友...

Evernote的垂直化深耕-三十而慄

倒不是要幫Evernote做廣告宣傳,而是當我看到這兩個App的時候,我感受到了這家公司的用心,我相信這也是受到了來自iCould、Dropbox或者類似服務的競爭壓力所做的佈局,而我更感受到了Evernote在多元化發展策略上對自己的瞭解,善於運用自己潛在的優勢,打造出更為個人化且跟Evernote原本的主軸相同的商品...

同時,我也相信Evernote是一家對於數據管理以及分析歸納很有系統化的企業,他們挑選了這兩個主題來作為多元化發展的起點,這絕對是來自於他們對於現有用戶使用Evernote的行為分析所得的結論...

我思考著,我目前所創業的這個項目,我是否把一些基本工做到位了,能否從中挖掘出一些多元化的商機,或者是更能掌握用戶的真正需求,Evernote這個案例給了我不小的啓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