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學,為什麼在哈佛大受歡迎?-三十而慄

泰勒‧本‧沙哈爾(Tal Ben-Shahar)所教導的幸福課,在2008年開始很意外的成為了哈佛最受歡迎的選修課,他本身是一名優秀的哈佛畢業生,在社團也很活躍,還是一名一流的運動員,但他說自己的內心長期一直處於不快樂的狀態。

因為這個緣故,他開始對積極心理學感興趣,因為他開始意識到,內在的東西比外在的東西,對幸福感更重要。而且通過研究這門學科,他覺得受益匪淺,因而想把所學的東西和別人一起分享,於是,決定做一名教師,雖然他也自稱是一個害羞、內向的人。

在2004年哈佛校報上有一篇報導:《學校面臨心理健康危機》,標題下的導語說:在過去的一年,絕大多數學生感到過沮喪和消沉。哈佛校內一項持續6個月的調查發現,學生正面臨普遍的心理健康危機,過去的一年中,有80%的哈佛學生,至少有過一次感到非常沮喪、消沉;47%的學生,至少有過一次因為太沮喪而無法正常做事,10%的學生稱他們曾經考慮過自殺……

這個調查的樣本擴大到整個美國的範圍,據統計,在美國,抑鬱症的患病率,比起20 世紀60年代高出10倍,抑鬱症的發病年齡,也從上世紀60年代的29.5歲下降到今天的14.5歲。而許多國家,也正在步美國後塵;1957年,英國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幸福,而到了2005年,只剩下36%。但在這段時間裡,英國國民的平均收入卻提高了3倍。

為什麼我們越來越富有,卻還是不開心呢?我們來到這個世上,到底追求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泰勒‧本‧沙哈爾總結認為幸福感才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

“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有一個明確的、可以帶來快樂和意義的目標,然後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樂的人,會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生活方式裡,享受它的點點滴滴。”

我們日常生活之所以不開心,很可能是我們陷入了一種忙碌奔波類型的生活模式,人們只是習慣性地去關注短期的下一個目標,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因而被“幸福的假像”所蒙蔽,比如:小孩子的成績全優,家長就會給獎勵;員工工作出色,老闆就會發給獎金。最後導致了終生的盲目追求。

一旦目標達成後,人們常把放鬆的心情,解釋為幸福。好像事情越難做,成功後的幸福感就越強。不可否認,這種解脫,讓我們感到真實的快樂,但它絕不等同於”幸福”。它只是”幸福的假像”,也因此,他們不停地從一個目標奔向另一個目標。

泰勒‧本‧沙哈爾引用了他的哲學教授的一段話來提醒大家:生命很短暫,在選擇道路前,先確定自己能做的事。其中,做那些你想做的。然後再細化,找出你真正想做的。最後,對於那些真正、真正想做的事,付諸行動。他提到說,我們可以不停地追問“為什麼”,來反思自己所追求的東西,看看要問多少個“為什麼”,才能落到“幸福”的追求上?問問自己,我做的事情,對我有意義嗎?它們給我帶來了樂趣嗎?我的內心,是否鼓勵我去做不同的嘗試?是不是在提醒我,需要徹底改變目前的生活?

而其實,一個幸福的人,也會有悲傷不快樂的時候,因為你終究是人,泰勒‧本‧沙哈爾說剛開始講“幸福課”時,他很想扮演一個無所不知、幽默的人,一個完美的導師,為此,他特地跑到喜劇演員培訓班學習。但他不是那種能開激烈的玩笑,做誇張表演的人。無論怎麼學,他也達不到想要的戲劇效果。之後他發現這樣既害了自己,也害了學生。“每次都很緊張,怕被發現面具下真實的樣子,結果把自己搞得很累。這樣不僅害了我自己,也傷害了學生,等於給學生樹立了一個‘完人’典型,告訴學生走一條永遠走不通、錯誤的路。打開自己,袒露真實的人性,會喚起學生真實的人性。在學生面前做一個自然的人,反而會更受尊重。”

最後,泰勒‧本‧沙哈爾提到了三個能夠讓你快樂起來的辦法:

首先,有些時候,你可能很煩亂、失落、難過,這些都屬正常,因為你也是人,不如去大膽地經歷你現在正經歷著的任何事,並且自然地接受下來。

第二,建議閱讀一下哈佛積極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吉爾波特的書,書中說:人類有非凡的克服令情緒失落事件的能力。事情可能並沒有你最初看起來的那麼糟,即使你被公司給開除了。

第三,仔細反省一下你過去求學以及工作的經歷,回憶自己過去的巔峰時刻,並用所學到的東西,去尋找新的機會和用武之地。

經常導致我們不開心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我們別無選擇,而是我們的決定,讓我們不開心,因為我們把物質與財富,放在了快樂和意義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