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企業為何步向平庸之路?-三十而慄

一個企業能夠茁壯成為一個優秀的行列,往往有各式各樣不同的作為以及機運,但如果用一種概括性的結論來形容,那就是這些企業做到了一個重要的使命,這個使命就是解決了用戶的問題,創造了用戶價值,美國已故知名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把這個稱為"Contribution",一般我們習慣性地把它翻譯成"貢獻",然而看在中國企業戰略專家姜汝祥的眼中,他進一步把這個稱之為"有效產出"。

從字面上來看,"有效產出"和"貢獻"有什麼不同呢?

貢獻更多應該是屬於不求回報的含義,有比較多無私、道德層面的出發點,比如說我們願意為了某某人、某某組織去任勞任怨的付出,而彼得·德魯克所提到的Contribution有效產出,應該是有目的性的,比如說讓公司或者個人的投入能夠得到有效的回報,這或許有那麼一絲犧牲的精神在裡頭,但這也是基於"捨不得孩子套不到狼"的思維,其所期望的結果,往往是取得更大的收獲,甚至是高於競爭對手的回報…

那麼,如何才能稱得上是"有效產出"?

根據彼得·德魯克的定義,應該是為客戶創造的結果,換言之,就是對客戶價值的創造,或者以客戶為中心,我們所熟知的一些大企業,經過了他們發展的高峰之後,其中不少的企業因為高效不在,進而走向平庸,很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他們開始背離了"有效產出"!

試想,什麼樣的公司,或者處於什麼發展階段的企業會一直堅持著"以客戶為中心"呢?

仔細的把過去一些經典的管理學案例拿出來分析,你一定也會發現,通常都是在這家企業的創業階段,或者是經歷一個重大危機的時刻,一旦企業功成名就了,真正以客戶為中心的作為也就慢慢地淡化,甚至離客戶越來越遠,因為不管是企業內部或者外部,每天需要溝通、處理的瑣碎事情,就佔據了多數的時間,企業也隨著組織的成長,越來越遠離"有效產出"…

在彼得·德魯克的管理學著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The effective executive)一書中,德魯克提到了五個建議,能夠讓企業審思並維持高效…

1、有效產出是衡量一家公司的最基本的底線標準。如果一家公司聚焦於為客戶創造價值,那這家公司的人際關係就會建立在客戶價值的基礎上,也就會出現對事不對人的文化。反過來當經營公司不是為了創造客戶價值,而是為了既得利益者的權力,地位與聲望,那一家公司無論多大、多優秀,都已經種下平庸的種子。

2、管理者的時間在哪裡,公司的戰略就在那裡。管理者的時間安排,反映了管理者在行為、人際關係和工作重心上的習慣。從時間安排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家公司是平庸還是優秀,德魯克強調說,優秀公司的時間主要花在外部,為客戶創造價值上,而平庸的公司的時間,都花在內部你搞我,我搞你的人際關係與組織內耗上。

3、不要把人當成本,要當成投資。所有的有效產出,都是由員工的優點創造的,這就意味著,發現每個人優點,就等於發現了公司創造優秀績效的機會,所以優秀的公司用人所長,而平庸的公司用人所短,用人所長的是投資,用人所短自然就成了成本。在每一家平庸的公司,你都會看到領導者把時間花到如何克服每個人的缺點,而在每一家優秀的公司,你看到的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4、聚焦專注,把重要的事情先做,一次只做一件事。優秀的公司懂得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的缺點也是難以克服的,所以優秀公司一般都是專業化的公司,優秀公司的領導者最重要的工作不是選擇,而是學會放棄,一段時間專注做好一件事。反過來,平庸公司對什麼業務都想做,平庸公司的領導者什麼都想管,結果什麼都做不好。

5、優秀的公司很少決策,只做重大決策,而平庸的公司天天都在決策。為什麼優秀的公司決策少,這是因為優秀的公司會先把帶有規律性的問題找出來,設計一套規則與政策(rule and policy)來解決反復發生的問題,有了規則與政策,未來就靠這些規則與政策來解決大多數問題。反過來說,如果一家公司需要天天做決策,時時做決策,那恰恰說明這家公司一定是能人管理,公司的管理者天天都在“救火”。

一家好企業的標準是什麼?一個平靜無波的公司,必是管理上了軌道。如果一個公司常是高潮迭現,大家忙得不可開交,就必是管理不善。優秀的公司,總是簡單單調,沒有什麼激動人心的事件,因為凡是可能發生的危機都早已預見,並已通過解決方案變成了例行工作了。

文末,思考一下,你幫自己的企業打幾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