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經濟從以前唸書的時候就經常出現在我們經濟學的課本當中,主要是針對一些大型的投資案而言,因為投入的固定成本龐大,所以只有當收入超過一個臨界線之時,才有可能轉虧為贏,但這樣的說法還不完全正確,因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毛利率必須為正,且越高越好…
真正感受到規模經濟所帶來的規模效益的存在應該是在internet的產業之上,尤其是網路遊戲之上,因此網路遊戲公司無不無所不用其極的創造其用戶規模,因為隨著規模的成長,收益才具有想像空間,但這看似可行的策略,卻又殺出一個程咬金,那就是行銷成本,當市場中大家都英雄所見略同,且採取相同的策略之時,問題再度降臨,雖然毛利率高,但隨著行銷費用這個變動成本越來約高,讓這個模式的門檻變高甚至變成了一個夢,因為毛利率cover不了越來越高的行銷費用…
老實說,從Web1.0的時代開始,我就一直懷疑規模效益的可行性有多高,過去自己也曾經實踐過,再加上長期一直觀察Amazon、Facebook甚至是現在的京東商城,我們可以看到Amazon也曾經被如此的懷疑過,懷疑它的營運模式是否能夠真正帶來收益,而經過了多元化商品的經營,對於剩餘流量的再利用,以及種種的開源方案,才讓這家大型的電子商務公司轉換成一家網路服務公司,並且實現了龐大的收益,而反觀正在風口浪尖上的Facebook以及京東商城呢?
我們看到Facebook在IPO之前,股價被炒的很高,但IPO之後就如同拉肚子一般,因為它面臨了除了規模的想像空間外,大家也正式開始檢視其真正的獲利能力,導致現在Facebook所推出的每一項服務,在用戶心中都有一個預設的想法,他可能是想透過各種方法賺我的錢,也或許如此,Facebook越急,效果也越大打折扣,別忘了上網的人群中,很大成分的人都很精明,因為他們已經經過了多年"免費的就是最貴的"的洗禮,而且忠誠度也偏低…
再看看京東商城,暫不說網路行銷的成本持續居高不下,單說京東所投入的物流配送成本、倉儲管理成本等等,就已經高於傳統的物流以及蘇寧國美等連鎖店,再加上原本主力的3C商品毛利不高,電商同業的流血競爭,即便京東對外宣稱資金不是問題,但如果他沒有有效地調整商品類別的配比,提升整體的毛利率,並且進一步擴大訂單規模,降低每單的物流、倉儲成本,再加上如同Amazon那樣的多元化商品以及服務的提供,也許未來IPO也不容樂觀,就算真的上市了,難保只是虛晃一遭,等主要投資人都出場就申請下市了…
當然,做生意沒有容易的,只是規模是否仍像過去那樣的靠譜呢?老實說對於這個問題,我越來越懷疑,因為靠著免費或者低價建立起的用戶群,一旦失去了過去的誘因,那到頭來不是白忙一場嗎…
反倒是小米手機還有過去一些低調默默經營的垂直類論壇或者社區(vertical community)提供了一個可行且執行成本看似沒有那麼高的方向,別誤會喔,這些也不是可以輕易學習的,以小米為例,能夠在短時間建立起有一定規模的忠誠粉絲,過去的積累絕非我們所能想像的,更別說小米高管們原本的粉絲基礎,以及目前數百人的粉絲經營及客服團隊,這並不是一蹴可磯,如果你想說只要簡單的建立一個粉絲群,開始慢慢經營,那也許過了十年還是一場空,其中還是有很多know-how的,不管是忽悠或者貼心服務,在這種忠誠度不高的年代,更是有一定的挑戰度…
但這起碼提供了一個方向,垂直化分類經營,諸如母嬰(親子)、寵物以及網路遊戲都有較成熟的網路社區,且這類的社區也許粉絲(或稱會員數)並不需要有太大的規模,但卻有著比較高的向心力,屬於優質的會員群,走一條不一樣的小眾化的經營之路,更甚者,這些會員的轉換率比較高,因此就好像是一個存錢桶,也同時具有被收購的價值,進可攻退可守,當然這是樂觀而言,還是要強調一次,做生意沒有容易的,如果容易的話,這個世界沒有窮人了…
全部评论: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