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義我們的工作-三十而慄

最近參加幾場創業的活動,不管是APP研發還是高階經理人分享的活動,看到整場充滿熱血與創意的年輕人,感覺特別不一樣。有趣的是,好幾場活動講者來自中、港、台;資深工作者與青年創業者同桌對談(這是不是一種趨勢?)。向來重視職場倫理的我,似乎也嗅到不尋常的改變;兩個世代、三組不同地域的與談人,形成對比有趣的風格。

在倫敦TED分享會上,Wingham Rowan主張新的工作模式” A new kind of job market”,為了因應一瘸不振的經濟,我們必須重新定義工作的型態,傳統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再也不是唯一的工作方式。M型化社會的形成造成中產階級的消逝,未來再也沒有僵化的中產(受薪)階級,大量的外包工作,長時間的加班時間 ,新貧族的崛起,難道還不能讓我們警惕?

先說說近期自己參加的創業活動心得,一場是APP創業大賽。有越來越多年輕人,捨棄投身企業組織,更願意化身為跳蚤,自由自在地發揮創意與整的能力。他們可以為了專案沒日沒夜,也有勇氣募資創立微公司,一步步從咖啡廳、公寓到租下辦公室,典型賈伯斯”車庫創業”(garage startup)的精神,更希望可以團隊之姿出現,這股氣勢強不可擋,連資深的經理人都得向年輕人學習數位能力。

不過所有人都知道,數位浪潮有如海上浪花,不進則退,而成為泡沫的人大有所在,正如同某雜誌近期的研究 “我們可以預知未來將會有蚊子APP的出現”。乘著智慧型手機的翅膀,APP撰寫搭上順風車,然而回歸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如何幫助使用者,甚至解決問題,才是深耕之道。某個研究指出,根據調查,每個device的使用者,平均使用APP的數量僅僅五個,聽起來跟現實落差很大,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另一個更熱血的活動,是社會企業的啟動。向來在國外受到重視的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漸漸也被我們所認同,尤其是新生代,特別容易接受公平、正義、服務的概念,不再認為工作是為了追求最大利潤而犧牲環境或是道德。特別是因為有了網路平台,讓跨界溝通成為可能,進而創造改變。過去艱難的募資,現在只要有具體的想法,就可以找到有意願的投資者,正符合 “創業/創投/天使人齊聚一堂”。

過去非營利性組織(NPO)從來不是大學畢業人畢業後首選的工作,但是因為有了改變世界的理念,近來有越來越多人願意投入公益工作,而同時運用創意盡力財務獨立。聽起來是一項不容易的工作,但是對於有夢想沒有任何包袱的年輕人來說,時間就是最大的本錢。

Wingham Rowan主張未來有彈性的工時,這樣的工作適合有孩子的母親,或是想培養第二專長的上班族;而工作室無所不在,也並非僵化地綁在公司,只要透過網路的平台,老闆短時間就可以開出工作職缺,而符合工作條件的求職者也可以迅速應徵。對於人力需求供需來說是創新的氣象,這樣的工作環境勢必會創造出不可小看的經濟規模。

身兼兩職的工作者還不少,大部分樂於工作的人往往會依照傳統的上下班制度上工,再利用多餘的時間依照自己的興趣兼職,累積起來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更有幫助的是,可以累積自己的工作實力。然而最近恰巧參加一個動物保護的非營利組織的活動,認識了一批八十后的年輕人,他們選擇利用下班的時間到動物之家做志工,幫助流浪動物,完全不支薪,很多時間還必須付出大量的精力與正面能量,對我來說這是最令人感動的地方。

當政府企業吵鬧著人力外流或是新生代沒有能力接班時,其實工作定義已經在悄悄改變,而我們也不再是尋找工作職缺的被動角色,我們是創造工作的人,而且是自己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