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界:在别人的旅途中找到自己…-三十而慄

在长期买碟的老板娘店里看到这部影片的时候,狠狠的嘲笑了一番影片上方的"华语公路大片癫狂之作",最后依然买了它回家,只是想看看华语公路片会带领我们前往何处。

影片一直被丢着,直到圣诞夜的时候在家才把它翻出来看,年末,还算适合的时机,如果是年末的最后一天,也许就更完美了。

这部影片被很多人骂得很惨,也同时被一些人捧得很高。公路片似乎永远都是这样,被喜欢它的人喜欢,被讨厌它的人唾弃。

公路片原本就注定是沉闷的。《公路之王》在没有一点剧情式的情节起伏,一个电影放映员,一个自杀未遂的男人,他们开着卡车从一个城市的影院到另一个城市影院,琐碎到如大便等的细节填满了近三个小时的黑白影片,却有着最接近纯粹的公路片色彩。

过界:在别人的旅途中找到自己…-三十而慄

《过界》也算是沉闷的,而且破碎。男女主角开着车,沿着原本是别人计划的旅途一路前行。中间一段很长很长的沉默,长得超出了我的预估。"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终究不能让世界都沉浸在死寂中,所以也只能选择爆发。

电影开头女主人公不断变换的角色,带着小说《搭车游戏》的味道,而2人多次并肩呆目伫立的镜头,更是让我有种对北野武电影的熟悉。

画面剪得很碎,单凭切断的画面去推断主人公的遭遇的人生,注定落空。就像真实的人生,我们永远都看不懂别人的人生,因为我们看到的,永远都是别人人生中支离破碎的片段,而亦,很少有人看得懂自己的人生。

以孤独疏离作注脚,为了寻找自我而发生的一场逃离,或是逃亡,一段旅程,除了杀人越货等那些被导演赋予了的极端表现形式,未必会有多少离奇的情节发生,而这也是真正的旅程。

这部影片象很多人批评的一样,的确有很重的汽车广告片嫌疑,而片中预定的目的地"伊犁"还真的让我想起了伊利,虽然电影的商业性妥协是很难例外的,但个人觉得导演在这个方面处理得还算相当的不错,万晓利的歌声就是最好的证明。公路片的生命一半在音乐,而万晓利的歌声让《过界》充满力量,这是导演的功劳,不容质疑。

过界:在别人的旅途中找到自己…-三十而慄

海子的诗中写道"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爱情,生存",而《过界》说的,刚好是一场关于流浪、爱情和生存的故事,不管这个故事叙述得完不完美,是否符合你的想象。

男女主人公牵着手在雪中伫立,他们终于在别人的旅程中到达了自己的终点,那是任何地方,任何地方都是他们的"伊犁"。

而看过的人多少都会觉得片中堆砌和隐喻了太多原本就浅显的道理。其实,这些道理只有对真正悟了的人才是浅显的,就像我懂,也未必真的就悟了,就像那条荒漠的公路和漫天黄沙的雅丹,我也曾经去过,但也未曾找到心中的"伊犁"。

驾驶着汽车,怀着破碎的梦,疾驰在荒漠的公路上,扬起漫天的风尘......

突然很想再写一篇,关于那些公路片。

---------------------华丽分割出一些闲言碎语---------------

因为恰好说到公路,想到有一些很旧(因为已经在脑子里存在了很久)的闲言碎语想要说说,这些跟这部影片完全没有关系,如果是为了看影评而来的朋友,可以忽略了。^_^

2007 年 8 月 6 日《中国经济周刊》上有过统计,全世界收费公路共有 14 万公里,其中 10 万公里在中国,占全世界 70%。交通部规定 40 公里设一收费站,而有些地方政府规定,高等级公路每 20 公里甚至更短路程就可设 1 个收费站。

公共产品形成垄断,一定会对公共利益带来伤害,收费公路同样如此,虽然这种伤害的真实程度似乎无法确认,也无法评估。

因此,有识之士早就指出,遍布全国设卡收费的高价公路,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最大"拦路虎"。

突然觉得,这真的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