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作秀時刻,矯情做作的年終檢討來臨…-三十而慄

每到了歲末年終,各界都興起了檢討與回顧的聲音,對於過去的這一年,依據一個看似「客觀」的標準評定出了什麼是最好的,什麼是最壞的,而兩種極端似乎還不夠娛樂性,因此又創造出了「最XXXX」的一些指標,追根究底,其目的到底是重於檢討過去展望未來呢?還是製造一些趣味性與吸引度,吸引大眾的目光呢?

或許這些都導因於這個所謂「完全競爭」的社會,只有透過「比較」找出相對的優劣才能證明什麼應該受到推崇,而什麼應該受到唾棄與鄙視,因為身處社會大染缸中,人們更像是瞎子摸象,這些指標就如同GPS一樣,指引著人們的方向,同時協助人們做出「適當」的選擇...

這些可以「量化」的指標,也是讓這個社會的競爭更為激烈的推手幫兇,人們有了一個可以努力的指標,就容易出現非全面性的發展,比如說:學生只重某些學科,因而忽略了一些生活必備的常識,即使書讀的好,也無法適應社會的競爭;企業為了提升獲利,因而忽略了產品原物料的把關,衍生了許多的黑心產品,結果大好前程毀於一旦;經營一個網站,因為知道某些指標可以快速提升其網站排名,因而開始作弊,甚至連吃個水果都要看哪種水果的維生素C最多...

這些例子或許看似極端,然而卻經常的出現在我們的生活週遭,同時還不僅僅是只出現在歲末年終之時,我們可以看到一年當中有多少的排行榜或者各行各業的頒獎典禮被舉辦,而頒獎典禮也越來越有規模,而應邀參加之人一定都會走過紅地毯,並且接受採訪並被眾人景仰著,她們的一言一行也成為時下茶餘飯後的流行語或者模仿對象,而也造成了更多前仆既往的風潮...

這些所謂的年終檢討、歲末盤點,總是讓我覺得矯情做作,尤其是看著一個又一個的頒獎典禮上,接受頒獎的人所發表的感言,經常讓人啼笑皆非,而這些看似「公平、公正、公開」的評比有多少黑箱作業,裁判的專業度與評判標準是否合格,或者是多少主辦單位有心運作、置入性的引導,或者是所謂的「禮讓性」,比如說:一直都是某某人或某某企業拿獎缺乏可看性與期待性之類的,難道贏者不該當仁不讓嗎?

這些說的都是總體面的,而在於個體面也並沒有好到哪裡去?一個有自知之明的個人,或者一家有為的企業,更為重要的應該是「及時檢討」吧,不要說年度,甚至是季度、月度、或者是周檢討,其時效性、實質改善性都值得商榷...

似乎這些所謂的年終檢討,往往是「作秀」,因為不是做給自己看的,公司必須面對董事會以及股東投資人,學校需要面對社會的觀點以及未來招生的壓力,明星需要更多的曝光機會以及獲獎後知名度與身價的提升,媒體需要更多的觀眾,而每個個人呢?都是這場一年一度遊戲的參予者,不管是配合演戲或者是投以好奇的眼光...

或許當我寫下這些文字的同時,也是矯情做作的,面對這種最不習慣的時刻,打從心理不自然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