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主義漸興,世界是平的vs愛用國貨…-三十而慄

隨著經濟危機的影響,聽到越來越多「愛用國貨」,「反對外籍勞工」...等等的聲音出現在媒體以及網路上面,舉個身邊的例子說明,當台灣發放消費券的時候,網路上面開始流傳著用消費券買台灣貨的自發性聲浪,因為這樣能夠發揮出最佳的乘數效應,對於台灣的經濟長漲幫助性最大,這是出於對於自己所生活這片土地的熱愛,確實,只有先自救,才能向外伸出援手,或者是等待人家來救援...

過年期間,我也加入了促進經濟成長的行列,呵呵...

不過如果對於一件事情或者一個理念過於狂熱者,往往會出現超乎想像的結果,看幾個來自於《華爾街日報》以及《金融時報》的報導...

前一陣子,一年一度由各國政商經要人士所組成,以推動全球化貿易與投資的獨立組織,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而今年面臨了一個新的問題「去全球化」,各國開始為該國大型工業企業提供「國家援助」,這是保護主義的一種形式,因為在全球化的市場上,間接擠壓了來自其他國家的競爭對手;而當政府首腦們在經濟論壇上重申他們的全球化承諾之時,其政府往往在卻國內採取相反的舉措...

再來,受到這波各國競相保護的趨勢影響,WTO被迫將於下周召集各成員舉行特別會議,目的是要遏止不斷上漲的貿易保護主義浪潮,從去年11月以來﹐俄羅斯已經推出了28項上調進口關稅以及補貼本國出口的措施﹔還有6項措施正在規劃中,但並非只有俄羅斯有如此舉動,國際間互相控訴違反國際貿易原則的案例越來越多,「反傾銷稅」這些字眼出現的頻率也日益增加...

在這些財經媒體上面,幾個斗大聳動的字眼「貿易壁壘」、「保護主義」、「全球化開倒車」...等等,經常成為每日新聞的主要標題...

還記得兩年多前的一本暢銷書籍《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由全球知名的經濟學大師Thomas L. Friedman所寫,他所要提倡的觀點是,全球化不是一種現象,而是一種現在進行式,是一種長期的發展趨勢,看此波金融風暴所引發的經濟危機,就可以了解這個道理,其中最讓我感觸深刻的,就是這種現象,你的工作很可能被一個第三世界的人民所取代...

這是一種比較利益法則,拜全球化趨勢所致,國際貿易更為發達,各個國家在其中找到其相對優勢並且重點發展以全球為市場,而相反的其相對弱勢之處,則從其他國家取得,這樣讓一些第三世界的國家有機會新興起來,間接帶動全球的發展,成為一個正向的循環...

暫且不論第三世界國家在這種交易中,是否被剝削、是否被利用甚至是對其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完全從經濟發展的角度思考,正因為對於大家都有好處,是以這種全球化的趨勢才能夠形成,也才能夠在一種「平衡」中發展...

然而,也正因為這種全球化的發展,讓各國都無法在經濟危機中置身事外,因為經濟成長全球化,同時的經濟危機也會全球化,只是太平盛世時,大家盡情的享受其中,而到了有危難之時,卻開始自我保護起來...

繼《世界是平的》一書被廣泛流傳討論之後,在去年這場風暴將來之前,剛好看了另一本書《First boat to China:Corporate Flight and Consequences of Free Trade;Lessons from Shanghai》,作者是紐約大學文化和社會分析學系主任Andrew Ross,當然名氣沒有Friedman大,所以似乎沒有很多人注意到這本書,而這本書標題下方的slogan就提到了「這個世界真的是平的嗎?」

書中作者提到不同的觀點,全球化趨勢的發展下去,或許某個第三世界國家今天可能是幸運的受益者,但是明天可能變成了受害者,因為這就好比是「經濟殖民」,沒有利用價值的時候,就會被丟棄,所以說全球化是一種掃除政治障礙後的結果,甚至談到了恢復其中某些障礙的可能性,因為人們有權利通過任何必要的法律手段保證自己的生活...

在這個時刻,回想起這兩種迥異的觀點,突然覺得莞爾,或許從不同的角度思考,經濟危機所帶來的省思以及保護聲浪也不是一件壞事,或許說這個世界的規則本來就是一種「移動式平衡」,難免出現矯枉過正的情況,或許世界並非我們想像那麼平坦,但保護也會有一個限度,因為過了頭也將影響未來的競爭力...

這或許是一種短期的因應之道,如同電影《侏儸紀公園》裡面的一句話,生命總會找到出路,我想經濟也是,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