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使然,每每到了一個新的環境,很自然地,一定會走進當地的書局觀摩,順手翻幾本書,這除了是了解當地文化的最快方式,也是一個從小就被培養起來的行為,似乎對於書局就有一種特殊的情感,不管書局規模有多小,或者是有多麼混亂,還是會勇敢的走進一虧究竟...
在我小學的那個年代,大家的生活都不算寬裕,家住在鄉下課業又不怎樣,一般人們的認知都是,如果不好好念書,好好的升學,最後只能在家裡面放牛,因此父母親開始擔心我的未來,而利用週末搭乘公車帶我到台南市的補習班學習作文,同時也經常帶我到當時台南市位於博愛路(現在的北門路)的南一書局以及南台書局去看書買書,一開始總有一個心理認知,總覺得看書這種很靜態的行為不適合我,我應該是要在操場上面奔跑玩耍才是...
後來在這些圖書似海的書店之內,母親的以身作則、循循善誘以及嚴厲要求之下我開始能夠靜的下心來看書,窩坐在書店的一個角落裡,開始翻閱起當時很有名的《一休和尚》、《窗邊的小荳荳》,而家裡也開始出現了《國語日報》,每天都會準時投送到家裡,也因此開始接觸到一些其他小朋友發表在上面的文章,後來慢慢的年紀又稍長,流行起郵政購書,一些出版社定期會把新書的目錄寄到家裡,然後透過劃撥的方式付款,出版社收到錢之後,就會根據把我所郵購的書寄過來,而閱讀的習慣也在不知不覺中養成...
不過由於自小養成的習慣,雖然書籍已經透過郵購的方式取的了,還是要定期的到書局裡頭去逛一逛,每每有空就往書局裡頭跑,與其說是找尋落網之魚,更可以說是喜歡書局裡面的書香,以及被書櫃包圍的感覺,如同第一段所敘述的,每個地方的文化都反映在當地的書局裡面,而更進一步的是,書局的生態也一直在演變當中...
小時候,最喜歡的當屬南一書局以及南台書局,這是一種老式的書店經營方式,店內沒有過多的裝潢,而是簡單的書櫃,然後擺滿書籍,而購買書籍通常都有固定的折扣,數十年如一日,南一書局本身還是一個知名的出版社,以出版不少中小學生的輔導書籍為主,在升學掛帥的社會中,很自然成為學生以及家長們矚目的焦點...
後來,敦煌書局以及金石堂悄悄的出現了,與老式書局的不同之處在於,整個書局塑造出一種文化感,書局的規模也更大了,讓人置身其中不僅僅是買書,而是可以被這種氣氛感染,當然書籍的種類也變多了,尤其是在店門口的雜誌;這個趨勢延續到了後來的誠品書局,更加發揚光大,除了延續這種購書看書的氣氛之外,更成了一個各地文藝界的集散地,某些作家發表新書,或者某某人在此舉辦演講,甚至是一些文化、藝術的活動在此舉辦,也提供了當地一些文藝界盛事的資訊...
因而,誠品已經從書局這個狹義的概念化身為一種文化,書局不再只是單向的提供書籍,還是一個互動交流的場所...
這當然是我所成長的台灣書局的演變,每當我出差到另一個國家時,也抱持著同樣的心情來觀摩人家的書局,比如說在德國漢堡以及布來梅一些小巷弄裡面的小書局,古色古香的氣氛搭配合適的音樂,加上店主們獨特的個人風格以及經營理念,這是另一種異國的書局體驗...
而近幾年,長期在內地,也對於內地以及香港的一些書局有不同的感受,先說說香港的書局,因為地窄人稠,所以出現了所謂的二樓書店文化,這種書店文化的點綴,讓這個被稱為文化沙漠的香港變成有文化氣息,儘管這些書店的規模並不大...
至於內地呢?或許是因為書籍本身就比較敏感,因此管制的很嚴格,外文書也需要特許經營資格,每當我帶一些台灣出版的書籍入關時,總會被海關人員翻了再翻,確定沒有思想上的問題才准入境,再加上改革開放的程度各地不同,也因此每個地方的書局都呈現不一樣的風格,在北京、上海,書局的佈局或許就比較亮麗一點,頂多只是圖書沒有國外書局來的多,而深入到了內地,書局看起來或許跟大賣場就沒有多大差別,頂多只是一些愛書者所開設的書局有不同的風格,而還有一個很特殊的情景,搬著一堆盜版書,沿街叫賣的人也時常穿梭在街頭...
好懷念的南一書局
我的金庸全套就是在那邊看完的
@獅子歌歌, 哇,你也太狠了吧~~
看到南一 & 南台書局就覺得很親切,畢竟高中三年就在那裡買書看書。敦煌、金石堂、誠品那都是我離開台南後的事情了
內地的書局我反正都隨便看看而已,該是我不能接受簡體字,即使被逼著沒書看,我也情願買英文書看,總很挑剔覺得中文該是那個樣。
@Ruth, 呵呵,對簡體書比較不習慣的是印刷以及排列的方式,感覺對於橫排中文的書籍,總覺得是讀書,而不是閱讀,這是我個人的觀點~
我喜歡逛書局,進入書局不自覺就有滿足感,就算沒在看書也覺得腦袋有在吸取知識。
@Harry, 恩,書局就是有這種神祕的力量~
咦…….是大陸人嗎?為什麼會用內地這個詞 頗怪的說
@龍魂, 哈,我是火星人~
@龍魂, 说“内地”这个词语,除了避免敏感外,也算是对我们的一种尊重吧。
@A June Cat, 大家各退一步,海闊天空,這話題就到只結束吧~
@A June Cat,
住大陸7年
我認識上百位本地朋友,
至少有l/3他們自己都會說”咱們內地”
這又是咋回事呢?
早先大陆的书店不是开放式的,所以我的阅读书籍都是大人帮买回来在家阅读,印象中紧俏书籍如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四大名著、古籍出版社的元诗宋词,貌似还要托熟人方能买到。八九十年代的书店确如楼主说的是个大卖场,最难受的是觅到一本好书,结果早就被翻到不成样,活脱就是个二手书。现在家附近有个光合作用书坊,除了常光顾那买杂志,其他书大多只是翻阅,真遇上可心的还是网购来得好,因为这间店就是凭卡也只得九折优惠。不过里面的阅读咖啡吧倒是与好友碰面接头的好地方:)
@土土, 感謝補充喔~
這樣本文就更完整了~
有空寫寫文章到這裡來發表吧~
期待喔~
@Stupid77, 多谢楼主鼓励。于我来说写博是桩神圣之大事,需事先净手、铺纸、研墨,添香红袖随伺在侧,如此这般礼数之后,灵感尽遍寻不得,好一个郁闷了得。还是佩服楼主思如泉涌,信手拈来,勤耕不辍:)
我經常喜歡去書局看書,不是因為沒錢買,有時候因為我買回來的書就不看了,所以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也是在書局看完了
@Poshi, 哈哈,同感,我經常逛了書局之後帶回家的書就沒看完,然後又到書局買新書,最後就直接書局裡翻看一半,覺得有看下去的欲望再買…
2月底的最后一天,照常的营业时间,阿卖书房的大门上贴出了一纸搬迁启示:“阿麦书房(恩平道)即日起暂停营业”。打开阿麦书房的官方网站,是一段没有过多感情修饰的告别词:“在经营成本高企利润微薄的实际环境下,要维持一家位处于铜锣湾的实体书店实在是太奢侈了。因此,我们决定不再续租恩平道这个单位。 ”
好熟悉的南一書局照片~難不成作者您是台南人?
@郭雷恩, 是阿,前一陣子回到了台南,還是到南一書局去走走看看,雖然經過幾十年的歲月不像誠品那麼氣派,但卻充滿了我過去諸多的回憶,除了南一書局之外,還有南台書局也是,不過很可惜,北門路已經漸漸的沒落下去了,很多店面都是等待出租…
爬牆拜讀您的文章
覺得後生可畏
若是搭飛機進中國
應不致於被檢查書籍?
我住大陸
平均一次帶上10~20本書、雜誌
都沒被查過
您是怎樣的情況被查呢?
@John.W, 感謝您的來訪,不過這裡應該不用翻牆喔,我們是合法申請過ICP備案的網站~
另外,關於您的問題,我想您的書應該是托運的,而非hand carry,這被檢查的機率小很多,我每次都是手提包以及塑膠袋裝書被檢查的,還要翻半天,這種經驗非常普遍,而跟您所前往的城市也有關係,如果在比較內陸的城市被檢查的機會更高,我想差異在這邊吧,btw,我也長期在大陸生活與工作,呵呵,多多指教。
@Stupid77,
原來如此,我至少都放在背包內,
只要不見其形,都不會引起注意
倒是香港由陸路進深圳的
只要是見到華人,免不了刻意要查包
所以都把書層層包裹,或是放夾層
BTW,很佩服您的文筆與創業勇氣
改日有機會向您請教
如果eBook普及後,是不是實體書店裡要擺很多閱讀器,供顧客「試閱」?
>誠品已經從書局這個狹義的概念化身為一種文化,書局不再只是單向的提供書籍,還是一個互動交流的場所…
書店裡原來擺實體書的空間清出來,是不是轉化成更寬敞的「交流空間」?
還是實體書店會面積變小?或是像唱片行一樣,倒掉一半以上?
很難想像…
感谢您,欢迎共同来探讨这个话题,我觉得实体跟虚拟是互补,而非取代的关系,书局的角色将会越来越多元,这是个很有趣的话题,未来我也会针对这些来跟大家分享我的一些经历与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