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中尋找回不去的童年世界…-三十而慄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地叫著夏天,操場邊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兒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師的粉筆,還在拼命唧唧喳喳寫個不停,等待著下課,等待著放學,等待遊戲的童年...」,這是一個很親切、童趣,陪伴著我們一起長大的歌曲《童年》...

然而在這個功利主義掛帥的年代,家長們就擔心小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因此從小就東補西補,除了學校的課業要提前學習之外,更要多才多藝,什麼都要會,再加上電視節目也越來越綜藝化,越發的用一些「重口味」的題材吸引觀眾,導致了許多的小孩,童年就活在這個龐大的升學壓力,以及充滿怪力亂神的聲光影音中,所以大部分的小孩子都渴望長大,因為對他們來說,似乎長大了就可以擺脫這一些...

等到有一天,小孩子成年了,他們赫然發現,原來他們的童年一片空白,甚至有些可悲,很多人甚至渴望在節假日的時候,回到田野或者鄉下,找尋在他們人生中不曾有過的童趣,想彌補這些逝去的時光,甚至渴望能夠重新回到童年時光;這當然也是一個很好的親子教育機會,然而這種本末倒置的狀況,確實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

然而也有許多地區的小孩子被迫要有超齡的社會經驗,在《貧窮百萬富翁》影片中,這一對生存在孟買的年幼小兄弟,因為面對這樣的大環境而不得不為之,這也是被生活所逼,只不過大多數的我們並沒有這樣的壓力,是以,每每當我在電視綜藝節目上面,看到一些小孩子參加一些模仿秀,超齡的模仿一些知名演藝明星表演或者唱歌,其實內心強烈感受到這些小孩的不幸...

除了《貧窮百萬富翁》這部電影之外,最近在並非特定的挑選之下,看了幾部關於描述童年、小男孩為題材的電影,包含了台灣的《冏男孩》、馬來西亞的《口袋裡的花》、以及波蘭的《追火車日記》(或翻為圈套,英文名為tricks),可以說,我也很想在這影片中找到一些對童年的懷念、回憶,以及了解因為各地文化不同導致小孩子生活的差異性...

在電影中尋找回不去的童年世界…-三十而慄

在《冏男孩》以及《口袋裡的花》,這兩部影片中,很寫實的描述在這兩個社會環境中一種很代表性的童年生活,恰好影片的主角都是兩個調皮的小男生,同樣都是缺乏家長們的關心,而幾乎獨自相互依靠的生活著,《口袋裡的花》的兩個兄弟,在影片一開場沒多久一個畫面,兩兄弟坐在校門口外,一起吃著一包KFC的番茄醬,想像著KFC的味道,那種酸酸甜甜的表情真是可愛;而《冏男孩》的兩個小學生,瘋狂的收集卡達天王,也在房間裡面,打開所有的風扇,透過飄逸的衛生紙以及棉絮,想像自己在外太空的異次元中...

在電影中尋找回不去的童年世界…-三十而慄

小時候,我們都有過相同的情節發生過,影片的呈現彷彿歷歷在目,而我們也如同影片中的主角一樣,跟隨著命運以及環境載浮載沉...

比較不同的是《追火車日記》,這個小男孩也有點調皮,他透過模仿老人們的動作,把籠中的鴿子放飛到天空,而因為渴望父親回家,他動了一些腦筋,做了一些實驗,設下了種種的圈套,在不願意屈服於命運的驅使下,最後改變了這種局面,把他的父親引導回家...

在電影中尋找回不去的童年世界…-三十而慄

不管是哪種情結,其實小孩的童稚、天真都是最美的一幕,而許多的童年場景,就算不同的文化,都似曾相似、大同小異,或許有些小孩日子比較好過,有些小孩則刻苦過活,但都有一種很單純的幸福感,儘管這些小孩有一天都會長大成人,開始面對除了黑與白之外的灰色世界,這曾經擁有過的美麗童年,將會是人生中最美好也是最值得回憶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