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鉅亨網的新聞:「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預料在今晨(4/3)通過放寬會計準則中,有關按市價入賬的規定,銀行將不用為其手上的「毒資產」按市值入賬,這將令金融機構的虧損大為減低,有利股價。」
這個消息一傳出,金融股盈利獲提升,而帶動了全球股市的大漲,連台灣的會計學權威大師鄭丁旺教授都曾說過,全球股災有50%是公平價值法惹的禍!
但我比較質疑的是,這個放寬政策到底是掩耳盜鈴玩弄帳上數字遊戲,還是真正能夠發揮了實質的效益呢?
話說會計準則的潮流趨勢,近年國際會計準則逐漸從歷史成本轉向公平價值法,公平價值法是指有價證券市價高於成本時,應按市價評價,當市價低於成本時,仍以市價評價,但須認列損失。台灣的財務會計準則第34號公報修正之後,金融商品(工具)都須以此方法進行評價並且認列資產減損。
其實早在2008年下旬,美國國會通過救市法案之前,證監會為減輕廢除市價入賬的政治壓力,火速與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共同在9月底發布解釋函,強調當前許多證券市場不具備市值會計的有秩序前提,所以允許金融機構可以不照市場數據,而使用管理層自己的模型及假設參數來估算合理價值。這個解釋函馬上被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所接受,因為全球經濟正面臨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狀況。
這是因為這些有價證券的帳上投資虧損,嚴重的影響了金融機構為首的企業,不管市價入賬的規定是否正確,在這種投資市場恐慌之時,或許存在市價低估,面對特殊情況考量之下做出的決定。
想當然,美國銀行協會立刻發出聲明表示贊許與支持,但另一方面卻引起四大會計師行及財務分析師(CFA)協會的疑慮。前者擔心的是要為管理層的估計背書;如果有客戶倒閉,會計師以後的法律責任實在承擔不起;後者則擔心管理層的估值會讓金融機構財務報表的使用者對報表更沒信心。在市場極度缺乏信心時,可能只會使金融海嘯拖得更長。
因此,FASB選在這個時刻的此舉,除了解釋為替歐巴馬背書之外,也是一種對於過去公平市價法的醒思,過於基於會計上的保守穩健原則,採用歷史成本法,因此經常出現帳上所反映的價值與實際價值出現嚴重的落差,同時實際的價值無法體現出來,因此隨著時代的發展,才選擇走上了公平市價這一條路。
然而,當投資市場一片大好的時候,公平市價法讓每個有業外投資的企業更加的有「價值」,因為企業的帳上資產隨著指數的上升而上升,或許價值有浮增的現象,導致企業價值也虛胖,不能準確的反應真實價值,但是不到歲末繳稅之時,並沒有多大的反彈,只不過市場反轉之時,就一片哀鴻遍野了,因為股價已經低估,再加上資產重估之後的不堪入目的財報一公佈,那更是新一輪的打壓,原本不會倒閉的企業,因一再被唱衰,最後就真的倒了。
那麼回歸原本的歷史成本法就真的沒問題嗎?
只能說這相對穩健而已,但是投資虧損很可能就被隱藏了起來,頂多只是在財務報表揭露可能存在的虧損,或許有一天隨著投資市場的復甦,這種帳上的虧損可以獲得平反,但一般投資大眾其實鮮少注意到財務報表之後的揭露與附註,尤其是金融與投資機構......
因此有關修訂雖對銀行有利,但也可能令業績未能反映銀行實際的資產質素,而這其實是會計帳務處理上的現象之一,不可否認這些會計準則是一個規範、標準,讓大家有跡可循,但是在魚與熊掌的問題之上,終究只能權衡利害取其輕,畢竟沒有一體適用的規則可循,如果不甚定義這些準則的人遇到一些人為、政策的壓力,那可能就不單純了。
參考資料:金融商品之會計處理準則,以及大量網路上的相關報導
索羅斯:美國調整會計規則 只是讓殭屍銀行苟延殘喘
美國變更所謂「依市場估價(Mark-to-Market)」審計規則,無疑為瀕臨破產的銀行提供保護,市場生態受到干擾的結果,恐阻礙美國經濟復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