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每每跟媽媽一起到車站坐公車,總會遇到一些乞討了老人家,他們拿著碗在人行地下道或者是車站內逢人就鞠躬希望有人施捨給他,因為當時還是一個純樸的年代,因此我媽媽總是會給我一枚硬幣,要我投在他的手當中,然後就看到乞丐朝著我微笑,好像是給我的回報一般...
後來因為社會的經濟發展,生活壓力越來越大,於是經常在社會新聞上面出現所謂的假乞丐,甚至是乞丐集團,他們洞悉如何獲得人們的惻隱之心,從而利用了人性的弱點,部分是個體戶的乞丐,而甚至有企業集團化的操作方式,社會新聞就曾跟蹤報導過某些乞丐,離開了乞討的地點之後,迅速變裝並駕駛著雙B名車離開,而在內地更有兒童兵團,恍若《貧民百萬富翁》中的方式,收納了無數的孤兒,並讓他們沿街乞討或者是以賣花的方式,用耍賴、包圍等半強迫的方式,強迫人們給錢...
不過,這些慣用的手法一再被媒體踢爆了之後,走在街上願意保有憐憫之心,掏出口袋中的零錢給乞丐的人,似乎越來越少了,而真正的乞討人,也因為這種風波而從中身受其害...
我不打算從社會福利或者是社會工作的角度來分析看待這些邊緣人,相對的因為乞丐這個「行業」因為某些原因導致了生存與競爭的壓力變大,而在我穿越中國之行,一路走過一些城市,看過無數在各城市中游走的乞丐之後,突然靈機一動,這當中蘊涵著無數的「行銷策略」在其中...
在每一項產品或者服務的市場中,越趨向完全競爭者,則越能夠凸顯出行銷管理的新創意以及絕妙策略,當然其中一定不乏一些投機不法的份子,而乞丐也不例外,尤其一些比較化以及差異化的策略,更是大行其道...
試想,什麼狀況之下,你會保有憐憫之心施捨給這些乞丐呢?我認為有兩個最主要的關鍵,其一這個乞丐真的很可憐,甚至沒有求生存的其他管道,其二這個乞丐似乎有不錯的才華,但是時運不濟而淪落乞討...
上述的第一點就是一種比較化的策略,比方說很多乞丐顏面傷殘的很恐怖,或者下半身截肢只能在地上爬,或者是大人帶著出生即有先天性傷殘的幼兒,或者一對兄弟或者姐妹放學就在廣場的地上寫作業等等,他們大剌剌的把這個社會中最殘酷、無情的一面展現給外人,希望獲得金錢,而很可能因為他們所遭受的傷害越嚴重,他們所承受來自生活的壓力越大,就越能獲得人們的施捨...
再來說到第二點正是差異化的體現,比方說有些乞討的人,他們或許覺得單純的乞討,很可能引起不了人們的注目,而甚至也應該讓人們得到更多的回饋,所以類似街頭藝人的方式表演起一些才藝,比方說唱歌、彈吉他或者是在地上寫工整的字體...等等,當然這些透過一種才藝或者聲光的表現,更能夠讓人們駐足投去好奇之心...
這不只是一個社會的邊緣現象,其中更蘊含著許多的市場競爭與行銷策略的故事,這其實也隱含著一些人們的智慧,可以說很多的理論、很多的哲學都蘊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只要用點心,或許我們就能夠學到不少的新知...
与众不同,才能吸引目光?这些看的人都是潜在的老板。。
唉,不知道怎么说了,你太冷静了。。。用经济学分析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小雯子, 呵呵,萬物觀察皆有收穫…
真實商戰中的行銷手段也如乞丐一樣,真真假假,讓人眼花撩亂。
@alvin Lin, 應該說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也是如此吧,現在我走在路上看到乞丐的時候都有一點不知所措,內心總是有點心軟,但又不想讓自己的荷包面臨任何可能欺騙的情結,矛盾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