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劇、電影成了一種置入式行銷工具…-三十而慄

前往杭州之前,曾在今年馮小剛的賀歲影片《非誠勿擾》中看到杭州的一個景點西溪濕地公園,當時對杭州不熟,以為這是影片中虛擬出的地名,但實際到了杭州才知道自己孤陋寡聞,而真實的西溪濕地公園,因為這部影片,也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新興熱門旅遊景點...

這個案例給了我不少的啟示,這是一種最高明的置入式行銷手法,一方面電影賣座,賺到了票房,二方面電影的製作經費來自於廣告收入,電影公司兩頭賺,且因為電影的效益帶動了遊客潮,雖然景區付出了不菲的廣告費用,但這其實來自於景區高額的門票收入,終究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這隻肥羊整整被拔了兩層皮...

這種案例十分常見,最早在國外的影片之內,我們看到了魔戒(指環王,Role of Ring)系列影片的賣座間接帶動了紐西蘭的觀光產業,此外某些韓劇,比方:藍色生死戀、冬季戀歌帶動了不僅帶動了整個哈韓風,造成三星、LG的手機熱賣,連電視劇的拍攝地點都成了熱門觀光景點,甚至在台灣還推出韓劇套裝旅遊團,帶團去參觀旅遊各個風光迷人的場景...

只不過,我們可以想像這些頂多只是某些國家觀光局攜手電影拍攝公司,共同為了該國觀光事業盡一份心力的行為而已,當然這些適合拍影片的場景、環境必須符合劇情中的場景條件,然而,雙方可能只是一種互惠互利的協定而已,比方:承諾讓電影公司免費的拍片環境,並在拍攝過程中給予應有的協助,並不牽扯到金錢上的利益,只希望能夠透過電影的外部性效益,吸引到更多的遊客...

偶像劇、電影成了一種置入式行銷工具…-三十而慄

然而,眼尖的商人從中嗅到了利益的存在,誰說電影的效益來自於銷售電影票而已呢,那如果票房不好,啟不是虧大了,所以早期他們透過整體置入性的包裝,比方:演員的服飾、食品、手錶、手機...等尋求贊助,很可能在電影開拍初期已經損益打平了,票房變成了額外多賺的,更不用說周邊產品的效益,美國有過這樣的統計,電影本身的票房與周邊產品的效益比為2:8,可以窺見一些跡象...

每每出現在影片中的這些產品多半隨著影片的賣座,以及劇中主角帥氣瀟灑的行為而讓觀眾有一種置入式的印象,並真正的轉化為實際的購買行為,甚至是不理性的搶購,相同的,拍攝地點的場景,除了像一些偶像劇或者影片,如:海角七號帶動了台灣恆春墾丁的旅遊熱,作收額外的遊客潮(當然這種外部性有利有弊)之外,也進一步與遊樂場、民營企業或地方開發的風景區做結合...

再舉一些案例,麗江與電視劇《一米陽光》的結合,烏鎮與《似水年華》的結合,都帶動了這些古鎮的旅遊,而後者女主角劉若英之後還成為了烏鎮的代言人,拍攝了不少烏鎮的宣傳廣告,把烏鎮的旅遊炒的風風火火,每週節假日更人滿為患,而烏鎮也把規模不大的小鎮分拆成了東西兩塊,分別收取了RMB一百元以上的門票,可稱得上最賺錢的古鎮了...

除了這種電視劇、電影與景點的被動綑綁之外,慢慢的還演變出為了特定風景區修改劇本,甚至是為了特定景點編寫劇本,或者量身打照的專屬電視劇,電視劇、電影已經成為了百分之百的行銷策略、工具,尤以中國內地為最,如果被這些影集吸引,前往之前還是三思而後行吧...

這確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而當看到這樣一部影集之時,或許你的心態也需要留意,不要陷入了這種置入性的概念之中,而成了商人眼中的肥羊...

這也透露一種訊息,有錢做行銷或者有「關係」做行銷廣告的企業,將更可能掌握更高的知名度與影響力,有機會跟大家分享這個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