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小學一年級入學的時候,在新生的個人資料中有一個欄位就是祖籍,當時回家問了爸爸之後,就填寫了福建省XX縣,當時不知道搞不清楚台灣跟福建有什麼關係,只從地圖上看到福建在遙遠台灣海峽另一端的大陸,非常的陌生但仍帶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
此次壯遊之行,離開了浙江杭州之後,我間接抵達了福州,踏上了這個遙遠的故鄉,內心還有一絲的激動,有一種遠方遊子漂泊之後回鄉的感受,就好像一股與生俱來的鄉愁,福州,這個名詞經常出現在一些台灣小吃的名字中,福州包、福州魚丸都是大家喜歡的食物,而幾年前台灣某知名綜藝節目中,許效舜經常扮演著搞笑的福州伯出現,並取樂觀眾,當年也常為人所津津樂道...
然而,這股鄉愁並沒有持續很久,這道被稱為黑水溝的台灣海峽雖然不寬,但經過了馬關條約後日本五十年的殖民統治,再加上戰後老蔣戰敗後遷台的對峙,短短不到一百年的時間,雖然同文同種卻也成為了兩個不同文化的世界,有著不同的價值觀、生活習慣與信念,或許是這種隔閡太過於徹底,也或許對於老家的期待太大了,一時間,我發現我似乎找不到屬於故鄉應有的那種歸屬感,甚至感受到這個故鄉只是一種記憶中的過去式而已...
隔天,調適了心情之後,我打算以另一種角度來看待位於台灣海峽另一端的這個老家,於是我踏上了前往廈門的路上,這一路沿著台灣海峽西岸的海岸線往南三百公里,由北到南貫通了福建省,而這一路給了我不少的感受,雖然面向大海,卻被群山包圍,一路上車子行駛在丘陵山坡之間,這讓我強烈的感受到當年我的祖先們為什麼要遠離故鄉,有人到了東南亞發展,有人到了台灣去發展,因為這塊土地確實多山、貧瘠,以至於數百年來大家冒著生命的危險遠渡重洋、遠赴他鄉...
這一路經過了莆田、泉州,慢慢的對於鄉愁的釋懷之後,我重新的找到了一些親切的元素,雖然同為閩南語的福州話完全聽不懂,但慢慢的越往南走,我發現能夠聽得懂的閩南話越來越多了,而在一些窮鄉僻壤之中,我在一些閩南的古厝民居中找到了一些共同的文化背景,隱默在山坡之間,被群樹包圍之中的閩南鄉村聚落中,閩南特有的建築風格用最具代表的紅磚紅瓦佇立著,在一片陰甕碧綠的樹林中特別顯眼,而屋頂上特有的馬背式屋脊與飛簷燕尾式的屋簷交錯著,一落落的二合院、三合院層層疊疊,這是我小時候台灣常見的一種鄉村景致了...
除了這種閩南特有的平房建築之外,一種帶有一點南洋風味的連排樓房,以及一樓所特有的連排騎樓,這也是一個讓我感覺到很親切之處,走在台灣任何一個城市的角落之中,無論下雨天或者艷陽天,騎樓總給人一種備受保護的安全感,更重要的這是福建與廣東一帶所特有的建築,似乎沒有在中國大陸的其他地方看到這樣的建築風格...
車行越接近了廈門,突然我覺得當地人所說的閩南話越來越有親切感,就好像回到了台灣一樣,不管是說普通話的口音,或者是閩南語的相似度都是如此的接近,一種人不親土親的強烈感受油然而生...
我想時間、空間的隔閡確實造成了一些時空背景之上的差異,甚至是一種價值觀的不了解與對立,然而,這種打斷骨頭連著筋的事實卻是無法斬斷的,走進了福建,慢慢的有了一種更深層的體會,然而鄉愁與現實交織所衍生出的種種感受,卻也讓我越發感到壓抑與不安...
记得大学念书时候,火车从北方到南方,每次都会路过一个据说是我先祖迁出的地方: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元、明、清三朝共被朝廷强制移民18次,据说移民后代现在已达2亿。
每次我都会想象我的先祖当年被捆绑后押送出发的情景,有种莫名的压抑感,或许和你的感受有点类似吧。
@ryan, 或許吧,但不同之處在於一個是被朝廷所逼,一個是被生活所逼,呵呵,而更大的壓抑是來自於百年之後的事過境遷,感覺這個遙遠的故鄉,居然如此的陌生…
一直在想博主是否会到闽南后取道金门,没想到已经到厦门了,呵呵。
@土土, 計畫改不上變化,颱風的到來導致廈金航班停駛,所以只好作罷了…
福州话不算是正宗的闽南话,厦门的闽南话应该是比较接近台语的。漳州的闽南话乡气就更重了,用闽南话说:台湾闽南话比较轻,漳州闽南话比较重,比较土。嘿嘿
@melanie, 原來如此,感覺福建每個地方的方言都差蠻多了,幾乎都聽不懂呢…
@stupid77, 是啊,所以幸好,我讲的话老大你听得懂呢,呵呵,所以我才会唱台语歌。到东山岛之后估计你再听闽南话应该会很多。
ps;我有时候去吃沙县,他们讲的话我也听不懂,很怪异,估计是福建的山太多了,山这边的人和山那边的人做的事,讲的话其特色也会不一样。
我大陸出差多年,除西藏和海南沒去,福州和廈門是我最後去的兩個地方,先是福州然後坐車到廈門,跟一感覺完全一模一樣,在走過各省之後,當到廈門時那種悲喜交集,內心總有總激動,可以體會的,你在他鄉,流浪已久,到廈門感觸肯定比我還更深刻.
福州話不是閩南語喔 而是閩東語 所以博主才會聽不懂。 福建方言分閩東,閩南,閩北,閩中,莆仙話五大系 而再往下細分腔調都不一樣。 所謂的閩南語 是廈門 泉州一帶的閩南地區方言, 所以博主不要誤會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