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拉克颱風前夕,克制不了對於永定客家土樓的高度興趣,再加上廈門街頭公車站牌總是秀著本屆來自福建客家的奧運冠軍何雯娜代言的永定土樓,因此毅然決定冒著可能出現的風雨前往山區中的永定...
福建永定的土樓,是我這次穿越中國之行中,最具有特色的民居之一,可與之比美的大概是黃土高原上的窯洞、西部草原上的氈房(或蒙古包)、以及山西舊時的大宅院,永定的土樓主要分佈在湖坑、洪坑與初溪一帶,在1995年土樓的建築模型與北京天壇代表中國南北圓形建築參加了美國洛杉磯世界建築展覽會,引起了轟動,之後在2008年7月份成功的申請成為世界文化遺產,而也開啟了觀光的新時代,每天都迎接來自各地人山人海的遊客群...
曾經聽過一種說法,據說客家人才是真正的漢人,也因此他們以客居的名義自居,並且勤儉持家、熱情好客,雖然身居偏遠的山區中,但因為潔身自愛、勤奮好學,因此當地出了不少官場、商場上的達人,時至今日更有不少漳州、廈門等地的家長,因為慕名而把小孩送到這邊來求學,希望能夠在潛移默化之中更學有所成...
我所前往的土樓群位於永定縣的洪坑一帶,有各種不同的造型以及大小的土樓在其中,包含了最大的土樓-承啟樓,最知名、最富麗堂皇的振成樓,以及宮殿式的婉如布達拉宮的方形土樓-奎聚樓,民國年間的大總統黎元洪曾下榻在此,並留下了不少的墨寶,而相傳毛澤東也曾化名為楊先生,在此住過一段時間...
不過,說實在的,我認為土樓觀光對於多數慕名而來的遊客們,並沒有多大的意義,只是拍拍照證明到此一遊而已,就算聽過了當地客家導遊的介紹,驚嘆之於或許離開的時候,他們已經忘了看過了哪些土樓,有什麼特色...
其實,在中國相同用黃土蓋起來的房子很多,西藏或者滇川邊境的藏族,也用相似的方式蓋起兩三層樓的土房子,就如同一般的透天樓房一般,而永定土樓最特別的應該是所謂的圓形大土樓,由兩三個同心圓般的土樓構成,每個圓形建築有三四層樓,總共可以注近幾十戶甚至上百戶人家,總人口可能上千人以上,其結構上窄下寬,底層不開窗,考慮到防火、防風、防震、防盜的結構設計,甚至利用了所謂八卦觀念在其中...
我想,永定土樓之所以廣為流傳並聲明遠播,除了是本身建築上的奇特性之外,更重要是一種代代傳承的精神,通常土樓擁有一個獨一無二的名稱,而整座土樓都是同宗同姓的後裔,而時至今日,他們都還住在其中,並引以為豪,這有別於中國其他多數的歷史景點或者世界文化遺產,多數的景點都是一種人去樓空、僅留下了濃濃的商業氣息,這或許是因為年代久遠,所以無法妥善保存,為的只是強取豪奪的賺取觀光門票而已...
我好奇的問到「土樓還能保存多久呢?」,當地的人們回答著,只要他們還一直住著,土樓就不會倒壞,或許正是這種精神,不斷的述說著土樓的滄桑故事吧...
延伸閱讀:永定土樓照片集...
我想這也是他們很習慣的一種生存方式吧,像我就很難想像說幾百戶住的這麼近是甚麼感覺,只能拿大學或是當兵時代的稍為想像一下而已。
@拆組達人, 或許吧,這應該是一種人類生活環境進步的進行式,最早大家都是擠在一起,隨著收入的增加,漸漸擁有較多的個人空間以及較好的生活條件,土樓在我看來或許還停留在我們所認知過去的階段中,但也不能排除,有些老一輩的人其實是不願離開這個祖先留下來的寶貴遺產…
熟土難離就是這個道理吧。我有朋友說這次的八八水災的受災戶應該趁此時機搬離那邊,不過我是持保留態度,被強迫離開家鄉是什麼感覺,我想不是當事人根本沒辦法想像。
@拆組達人, 嗯,我想對於故鄉有濃厚情感的人,是不會輕易的放棄自己的家鄉的,那是一種切割不斷的情感,所以我認同您的想法,身在其中才能感受到那種滋味…
想知道去永定方便吗? 交通情况怎样?
@roy, 您好,有三種方法:
1. 搭車(火車或者大巴)到龍岩,或者到南靖(大巴),然後到汽車站坐前往永定的班車進去,這比較適合背包客,便宜,但交通時間比較長,但行程較為機動,不少外國人都採用此法…
2.可以在廈門參加散客團一日遊,由廈門前往永定的時間約為3hr.,好像是RMB 170左右,包含門票,比較便利,但實際參觀土樓時間僅有半天,可能連三小時都不到,只是參觀某一區的土樓(比方說: 洪坑)…
3. 自由包車前往,較貴,但自主性高…
實際上參觀一的地方的土樓就可以了,每個地方的都差不多,只是每個土樓的包裝吸引遊客的方式都不一樣而已,除非想要深度感受土樓的生活,或者是再土樓居住一兩天,否則,我覺得參加散客團不失為一個好方法,此外還要注意的,那就是避開節假日,人潮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