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了三萬六千公里的環遊中國之旅後,我回到了台灣,密集的在南北之間穿梭著,而這半年下來,搭乘了兩岸幾乎所有的交通工具,而後來跟其他人的聊天中,我從搭乘交通工具的這一個行為,領悟了兩岸商業文化的差異性...
先說說台灣的狀況,記得上大學之後,離開了台南到了中部讀書,除了重要節假日之外,其他的時間只要搭車回家,車上總是小貓兩三隻,而且因為正規化的企業經營,非指野雞車,因此司機也不會中途亂接客,或者是隨意的變換路線,因此搭車總是選擇人少的時間,這樣比較感覺很舒服,也不用擔心因人少班車臨時被取消,但心中仍會盤算,這樣的經營,難道客運公司不會虧損嗎?當然最後也見證整個客運業的大洗牌,只是整體秩序仍正常的運作著...
而在中國內地,情況就完全不一樣,因為有車階級的人口相對較少且幅員廣闊,所以大眾運輸成為交通遷徙的主流工具,不說火車這種天天人滿為患的交通工具,我們可以看看航空以及長途汽車的靈活應變能力,尤其是長途汽車充分的體驗了一種商業的考量,怎麼說呢...
我舉幾個案例來說明,我搭乘的都是正規由車站開出的班車,當我準備從紹興前往屯溪之時,因為當天搭乘班車的人數較少,因此出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班車準點開出車站,然而,因為車上空位仍多,因此車子硬是在車站外等待拉客停留了將近一個小時,而後因為相同的原因,因此班車慢慢的在公路上行駛,期待能夠有人在沿途上車,因此原本只要三個半小時的車程,居然耗時五個多小時,這次之後,如果遇到班車出站仍有空位之時,就開始擔心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到達目的,而這種情況其實在越鄉村越短途的班車上越明顯...
還有一個案例,就是我從曲阜前往蘇州的班車,這是一個怎麼等也等不到的班車,因為往返兩地的人很少,雖然一天一班車,但仍空空如也,當天我搭乘的是早上六點半的班車,但我隱約聽到司機打電話問車站,當天有多少乘客,而得知人數不多之時,就決定延後發車時間,因為如果準時發車的話,該班車將面臨虧損,就這樣,我等待了四個多小時,而每每詢問車站得到的答案都是車子在路上馬上到...
這突顯了一種現象,在中國內地,優先思考到的問題是「是否有利可圖」,如果不划算,那寧可不發車,如果填不滿空位,那就慢慢開,或許不規範,也不以人為本,同時也讓人與人之間更為不信任、更為自私,但以純商業的角度思考,卻可以利於不敗之地,讓人佩服其商業頭腦,何況想搭車的人多的是,大多數人不可能因為一次不愉快的經驗而放棄後續的搭車,這是一種市場的供需反應,非常的有彈性、靈活,也確保了商人的利益...
反觀台灣,因為正規化的制度操作,反而可能出現了虧損,但長期而言,因為班次固定,雖說有車的人口比例較高,仍能贏得大家的信任,成為交通工具選項,長線看下來,或許偶有虧損,但整體而言,確保了長期的利益以及商譽,間接也讓整體社會更為有序,避免因為過多的不規範,而造成了過多的社會成本...
這是一種見微知著的比擬,在搭車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見識到不同社會、不同文化中人們如何應對的遊戲規則,這也是兩地因為經濟發展歷程中的一個見證過程,而更有趣的是,凡事只要用心觀察都會有所得...
大多数大陆人是利益动物,毫无信仰,就认得钱。
@SQC, 環境有一定的影響,但也不否認一些鄉下地方仍保有著純樸的一面啦…
由于大陸閉關鎖國太久了!咋一打開國門,涌現在眼前的儘是紙醉金迷得富裕生活。自己是一窮二白,怎麽辦?努力賺錢,很多人都是靠自食其力幷且在不損害他人的利益下勤勞的賺取自己應得的利益。但有些人,一味的“爲錢所困”,幻想著在最短的時間內,不花一點氣力,賺取最大的利益,至于他人的利益,那就不關我何事嘍。
所以,才會令作者困惑。
再加上製度上的缺陷,才導致整個社會的道德和信用體系崩潰。
@Jason, 嗯,感謝您的說明,我了解這種時代的情況,這是一個過渡時期,其實很多人民都還是很天真、純樸的,期待整體的發展越來越好,免得讓這些不良的氣氛破壞了大局…
虽然只是说大陆的交通,但是让我想到了一些人一些事。可能是年纪慢慢的大了,越发发现人和人之间的功利性的明显,所以想想有时真的很累,每讲一句话,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是不是可以完好的保护自己。于是越发变得不想跟除本人之外的人讲太多话,连天都不想聊了,做个局外的清醒者,看着局里那边为利益争得面红耳赤的场面。
@melanie, 很多事情,清者自清、濁者自濁,解釋太多反而沒有必要,所以忠實做自己就好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