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貨幣市場的角色變動以及中國經濟逐漸崛起的種種話題之下,大家都在討論著,人民幣何時可以成為強勢貨幣,上海何時可以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然而,與之同時,已經是全球第二大貨幣的歐元,為何一直沒有作聲,也不被市場點名呢?
在美元崩壞的同時,一籃子貨幣、特別提款權(SDR)乃至人民幣國際化,種種建議相繼出籠,惟獨不提明顯可以取代美元的歐元。這也一直是我內心的疑問,一直到我看了一篇來自於《金融時報》的報導。
人們早就認識到,美國經濟規模與美元所佔據的壓倒性地位很不相稱。這場危機使美國在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中所占的比重加速下滑,而美國對於財政可持續性的明顯忽視,也在侵蝕美元長期內的相對吸引力。
這本應是歐元的機遇,歐元誕生十年來,對於其成員國而言,就是一項偉大的成就。在這場經濟風暴中,歐元對於歐盟成員國及相鄰經濟體的吸引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然而,拋開暫時的貨幣升值不談,似乎沒有跡象表明,投資人正逐漸把歐元當作一種全球性貨幣。在全球貨幣儲備中,美元所占的比重仍是歐元的近3倍。而且在最危險的時刻,身陷困境的各金融機構仍然需要美元,為此,美聯儲通(FED)過互換協議,為非美國機構提供了高達6000億美元的流動性,這種情形從來沒有發生在歐元身上,因為歐元依舊只是一種區域性貨幣。
有些人猜測,石油也可能以美元之外的其它貨幣定價。但在各種以美元計價的交易品種中,並沒有這方面的跡象,也沒有改用歐元。目前在歐元區以外,進行商品交易的企業均以美元計價和結算,這既是一種慣性,也反映出流動性、可獲得性和法律透明性等方面的因素。似乎沒有哪個經濟體準備放棄美元,轉而盯住歐元。
其原因之一在於,歐元區作繭自縛,對歐元在外部地區的使用施加了種種限制,歐元區嚴格執行「歐洲新匯率兌換機制」(ERM-II)的匯率穩定,要求和《馬斯垂克條約》(the Maastricht deficit)有關赤字、通脹和利率的標準,以此為加入歐元區的條件,這種做法將新申請者拒之門外;該地區不鼓勵歐元化和單邊盯住歐元(即便是在鄰近地區),擴大了非成員國與歐元區的差距;該地區還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出面,在東歐國家引入危機應對方案,歐元區加強了自保觀念,認為如果擴大歐元區,其穩定性就會變得脆弱。
另外缺乏領導力是一種恥辱,因為在美元式微之際,其它替代品還不如歐元。眾所周知,一籃子貨幣很難發揮作用,特別是如果其中包含不可兌換的貨幣的話。其穩定性也令人懷疑,因為此類安排依賴於一些不夠穩定的政治協議。至於特別提款權,它同樣不是一種真實存在的貨幣。
在一段時期內,最好由多種貨幣共同處於主導地位,以便平穩過渡到一種多貨幣機制。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英鎊和美元之間就是這種情形,只是當時美國政府不願讓這個過程輕易發生,從而導致了一段時間的領導權真空和金融失穩。我們擔心,歐元區在承擔國際貨幣角色上的緘口不言,可能導致今後出現類似的動盪局面。
事實上,擴大歐元作用所需的措施,符合歐元區自身的經濟及政治利益。金融一體化進程應在歐洲有力的監督下完成,並以此作為基礎;其次,歐洲貨幣聯盟 (EMU)應加強經濟治理,尤其是在風險管理方面;第三,歐元區應採取一種更為積極的擴張策略,並隨時準備為使用歐元的夥伴國提供流動性支援;第四,歐元區應加快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強化經濟基礎。
這些話聽上去有些耳熟?歐元區在生產力、開放性和治理方面的局限,同樣也是制約歐元國際作用的因素,這並非偶然。由於回避作為區域貨幣所應擔當的一些責任,歐元區束縛了歐元在國際上的廣泛使用。在這場尋找美元替代品的討論中歐元的缺位,表明歐元區內部的這些失敗,也將今後的全球貨幣穩定置於危險境地。
※本文大部分內容取自Financial Times之《Why the euro is not the next global currency》,發表於2009/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