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人對於這個五千年歷史的大中國越來越感興趣了,全球隨處都可以看到China這個字眼,而在其他國家的書店中,有關投資中國、介紹中國的圖書也越來越多,不過總覺得像是一種霧裡看花,從中國內地的角度來看,想瞭解中國近代的經濟發跡,不得不說《激蕩三十年》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在朋友的介紹下,先看了《激蕩三十年》所附帶的光碟再看本書,更有一種不同的體會。
《激蕩三十年》作者吳曉波以寫實的手法和犀利的風格,描繪了1993-2007年部分國企和民企在改革和崛起中的艱難歷程。該書用編年體的寫法,將1993年以來發生在中國大陸經濟體制改革中的大事作了全景式的描繪,其中有政府的決策,有高層領導的指示,有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更多的是企業界人士台前幕後的種種作為。
"過去的三十年是如此的輝煌,特別對於沉默了百年的中華民族,它承載了太多人的光榮與夢想,它是幾乎一代人共同成長的全部記憶。"
雖說一切歷史,都是需要放到足夠遙遠的距離去遠觀而蓋棺定論的。太近的歷史頭緒蕪雜而動盪未定,受到各方利益因素、價值體系的掣肘,難以對事件的意義做出獨立而公允的評價,修史者的價值判斷,對材料的取捨,將在字裡行間深刻影響其著作的基調;而修史又不能相隔太遙遠,而導致材料散佚疑竇叢叢。因此,最難寫好的是當代史,最好寫的是前朝史(近代史),寫得好的是再往前一兩個朝代的歷史。
由此來看《激蕩三十年》,其所代表的基本立場實在是太清晰不過-「當這個時代到來的時候,銳不可當。萬物肆意生長,塵埃與曙光升騰,江河彙聚成川,無名山丘崛起為峰,天地一時,無比開闊」,激越之情,溢然紙上。記錄這一段歷史,雖然註定有無法置身事外的局限,但作者還是在"盡一切可能做一次清晰而可持續的描述",去完成那個淩空而降的"巨大而沉默的使命"-為中國企業的發展做出系統化的歷史沿革描述。從這一點來說,本書無論是文筆還是案例的翔實清晰,都是難得一見的佳品。
這書讀到下冊,越發有些新聞綜述的意味了-一個個的案例逐漸在眼前鮮活起來,其中牽涉到的人和事,都逐漸在我的腦海中出現了畫面,越來越鮮活而斑斕,仿佛觸手可及,到最後已經分不清它們和"年度十大商業新聞"有多大區別,個中的種種爭執還繞梁未去,鎂光燈還在耀眼的閃動。那些曾經模模糊糊的想像片段終於開始連接到一起,讓我明白那前前後後的發展脈絡,和自己曾經意識到了多少,沒有意識到多少的時局變遷。
在這樣的情形下,作者欲作為主線記述的國資、民資、外資三大勢力縱橫捭闔格局不再完全中立,在敘述中漸漸多了一些激昂的文字,以及到最後直接為民資鳴冤叫屈的不平之氣。事到關心處,再難有禪心,斯是難免,但某種發展路徑究竟孰是孰非,能持續多久影響多大,恐怕需要把眼光放到遠不止三十年的中國,而是上下三五百年,縱橫全球文明興衰的尺度上去評價。這遠不是一部三十年中國企業史所能承載的分量。
《激蕩三十年》敘述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更是社會主流的成長歷程,或許書寫者無法全然公正評定,觀看者想必也不能完全平心靜氣。不過這種書寫仍然是已然被嘗試的壯舉,這條分縷析的見解將是未來書寫者領略歷史當事人感受的最好教材。而這感受未嘗不是這改革的成就之一。
不論如何,儘管任何一段歷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獨特性,當一百年後書寫中國經濟的發展史的時候,過去的三十年(1978-2008)註定會被認為是具有世界意義的轉折性的三十年,也是最不可能重複的,同時也可能是中國人最驕傲的紀錄之一。
◎本文大量摘錄整理了網路上對於《激蕩三十年》一書的評價文章,如有問題,請來信告知,特此感謝。
延伸閱讀:《激蕩三十年》
很棒的好書分享~謝謝,晚點也找一本來啃啃~
好书!!
顺便推荐许知远的《醒来》,《醒来》一书描述的年代跨越了一百一十年,从一八九四年夏天开始的甲午战争到眼前仍热情高涨的镀金时代,还有对未来岁月的模模糊糊的憧憬。它没给出什么值得倾听的结论,却代表着一个年轻知识分子对于自己国家的重新认识。他试图用好奇心与探索,来取代长期教条教育所造就的对历史的冷漠感。
作者许知远,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经济观察报》主笔,现为《生活》杂志联席出版人,《亚洲周刊》与《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他也是单向街书店的创办人之一。他出版作品包括《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转折年代》《新闻业的怀乡病》《我要成为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纪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