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忧郁,所以成为创业家?-三十而慄

好久没有写些文字了,今天有感而发,最近有了创业的念头,内心想的是追求一个生活的自主权,于是找Stupid77兄讨论到他创业后的心得(就是MMbuy啦),我们谈了许多,也谈到了一些创业的本质,创业对于生活的改变,还有很多想法的交换。

因为我也尝试着想要做一些自己一个人可以掌控的事情,而希望这件事情是可以让我长长久久的经营,并且可以让我的生活没有后顾之忧的,Stupid77兄说这是一种「新人类的忧虑」,乍听之下很有意思,因为「创业家追求的是一种自主性、掌控性,但也因此而迷失在其中无法自拔,因而变成了一个忧郁的创业家」。

挺深奥的,接着他发了一篇文章给我,台湾《数位时代》杂志总编辑詹伟雄的一篇文章《忧郁创业家》,讲的是台湾的年轻人喜欢开一些个性化的咖啡馆或者小店,悠然地做着自己的小生意。

这些年轻人有什么特色呢?我引用了一些这篇《忧郁创业家》的大部分内容来形容,在台湾,这个世代的年轻人,和上两代比较起来,廿到卅五岁这一代可说是「忧郁的世代」,他们从小在自由、宽裕的空气中长大,早早明白「自己做决定」的重要性,问题是台湾的教育系统并没有跟着时代改变,它的专长仍是「打造产业预备军」、「研发考试技术」,对大学毕业生来说,这集体化的学校教育与个体化社会标举的世界观间之落差,便正好催生了「忧郁」这种世代特征。

「忧郁」是一种进退维谷的心灵状态,有忧郁感受的人清楚知道「不要什么」,却不清楚「要什么」。过往,父母那一代认命地接受社会所派任的「角色」,全力以赴,即便中年或有那么一丝迷惘,但社会给予其角色完成的评价与肯认,终使得他们仍能稳定自信地书写自己的生命故事;这世代的年轻人则不同,社会已经摆明了「你应该成为你自己———那个独一无二又特别的人」,问题是「那个特别的『自我』是什么?」而「我们又如何感受到『自我』的召唤」,如果「『自我』迟迟不 现身,那该怎么办?」

因此台湾这些忧郁的一代,很希望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我』,所以宁可不要去大公司企业上班,三五个朋友一起搞一家小店,赚口饭吃,更重要的是让自己去感受和经历不同的事件和情境,逐渐成就自我。

这表面上就如同文中作者引用郭台铭先生的说法,这些年轻人「岛国思维」,以开咖啡店为满足,不可思议,他对此深表不以为然,认为这是没有志气的作法;然而这更是一个时代变迁的产物。

所以作者詹伟雄提到,咖啡馆和小店的风行是合理的,它们规模小、门坎低、技术风险不高,川流着各种可能改变命运的社会关系,最重要的是:经营者拥有高度自主性,大企业中泯灭自我的生活恰好是他们「不要的」,他们渴求的,是一种苏格拉底所说的「被检验过之人生」(an examined life)。

进一步的,作者詹伟雄也提到了以「自我的追寻」为根基的创业家,即将成为台湾下一波经济成长的主力,对于他们而言,「想成为什么」(to be someone)的身分焦虑远大于金钱利益,你可能想不到,这种由「认同」所产生的特别创造力,正是APPLE、任天堂、维京航空、Google和Pixar的魅力来源。

读到了这篇文章的末尾,这种忧郁创业家的莞尔之处就出现了,我想这就是一件事情的一体两面,没有对错,没有好坏,只有合不合适,一份真正能够发自内心认可的事业,才能够长长久久保持热诚的经营着,甚至乐此不疲。

我想我知道我的下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