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猶不及都不好,這是中國最古老的《易經》教導我們的道理,而恰恰的用這句話來形容一些知名度頗高的跨國公司,在中國發展的階段性結局,在我看來,真的是一個最佳形容詞,怎麼說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Google一波三折後,仍舊決定暫時退守香港,就連花了幾千萬(RMB)所購買的G.cn都跳轉到.hk,同時也停止審查收錄的網頁內容,這個過程或許讓很多人覺得匪夷所思,畢竟相較於大多數的跨國企業,Google對於中國內地市場的了解,對於這個草根江湖的遊戲規則,已經算是出類拔萃了,這點甚至讓許多中國人、中國企業都感到汗顏…
或許也因為如此,對於Google近期選擇退出中國的作為,嚴格來說,出乎了大多數人的意料之外,這個結果很多人都看不懂,認為Google根本是兒戲,再怎麼說,Google對於這個市場所投入資源不少,也努力的學習了不少的方法來立足於這個市場中,比方說:Google MP3搜索、購併265導航網站、入股迅雷…等等,這步步都看得出來,Google對於這個市場的野心,以及給予以百度為首的同業網站巨大的壓力,然而,其最後仍基於一個讓大家猜測不到的理由,而宣布暫時退守香港…
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案例,當然Google沒有說他是「退出」中國市場,只說是「暫時退守」香港,仍將繼續為內地的網民服務,但在我看來「退出」與「暫時退守」是相同一件事,因為這不是官方所能認可的行為,而這是什麼意思呢?在Google之前的其他跨國企業的際遇又是如何呢?
先舉兩個失敗的案例來說明,第一個是貝塔斯曼(Bertelsmann),第二個是ebay;前者貝塔斯曼過於高估計了中國圖書銷售市場的潛力,又過於低估計了盜版書商的能力,是其敗走的公認主因,而後者ebay,則是完全用一種國外的網站習慣與介面(UI)強加運用在中國市場;這都充分了說明中國市場的獨特性,也證明了這些跨國公司對於這個市場是如此的陌生…
再舉兩個常見的案例,QQ為什麼能夠在中國市場大幅的領先MSN呢?我想因為QQ使用數字作為帳號,而不是MSN的email帳號,因為中國人普遍的英文不夠好,報一個email給朋友經常會造成誤解,搞錯了帳號,而數字解決了這個問題,同時對於中國人來說又好記;還有,在網址的選擇上,也是相同的道理,比方說:一號店這個網路超市,其域名就是一號店的拼音(yihaodian)所組成,而不是一號店的英文直譯,同樣是一堆英文字母,拼音比英文單詞好記多了,這往往也是一個臨門一腳的關鍵,而這種案例不勝枚舉…
這是多數跨國企業在中國失敗的主因,也就是我本文一開頭的「過猶不及」的「不及」,因為對這個市場不了解而失敗,然而Google這個獨特的案例卻不是如此,恰恰相反的,我認為他是太了解,太「過」了,因此導致了Google認為在這個市場運作時,很多時候是違背其企業理念,甚至對於他們的正直、正派的形象有所影響的,也就是違背他們的良心的…
對於這種說法,我不置可否,也有傳聞是因為Google內部做過評估,在中國這個市場的投入(不管是何種投入,比方說:政府公關之類的)與產出不成正比,甚至遠遠不及其海外其他市場的表現,而此外,近些年來,也有不少報導指出,Google adwords每年透過不當點擊而獲利上千萬的收入,這個當然我無法考證,只能說無風不起浪,或許Google本身沒有這麼做,但一定有人做…
或許可以這麼說,Google之所以到今日才選擇退守,看來就好像遵守「合同」義務而已,合同時間一過就猶豫了,因為把這個市場看得太透,因而感到惶恐,因為違背自己的理念,因而不敢繼續做,我認為這是因為他們無法找到一個適當的平衡點,畢竟這不是他們原本所熟悉的套路,不是他們所熟悉的那種正規戰,先前的做法只是一味的想佔領這個市場,然而正是因為了解的太多,所以限制了他們的下一步行動…
這麼長篇大論的分析,能否真正說到Google的心坎去,我沒有多大的把握,但我想表達一點,我們平常做事的時候,也是如此,如果一無所知,那注定失敗,如果看得太透,那也沒什麼好玩的,相反的,朦朧最美,還可以適當的時候,發揮一些無知者無畏的精神,成功有時就如此到來…
最後,話說其實仍有不少跨國大企業在中國活得好好的,這又何解呢?大家可以好好思考…
啊,我有说要投稿但是还没修改好。。
说下我的看法,谷歌的“本土化”虽然玩转了规则,但是其实也让一部分人对他的原则产生了怀疑。我本身是所谓的“百度黑”,对google的支持不言而喻。但是谷歌抄袭搜狗拼音,又入股流氓插件起家的网络公司,这些行为哪怕是为了布局我都相当不齿。也许生意就是生意,但是到头来还是灰头土脸。265有没没有谷歌都是市场领先地位,赶集也始终做不了龙头老大,迅雷用户体验一如既往地差而且仍然它的EMULE功能还是吸血骡之一。贝塔斯曼我也曾经是会员,一个失败的原因是他的强制购买,我觉得在中国人喜欢挑挑拣拣的性格里,这种霸王条款是不能接受的。
我认为,Google既然想进来,就应该遵守游戏规则,不管游戏规则对不对,虽然我也是google的支持者。
個人看法:
1.跨國企業要在中國生存,必需不能得罪中國政府
2.跨國企業要在中國生存,必需不能得罪中國百姓
這些都限於『外國企業』,而非『跨國企業』。在中國企業裏,不給貼補強迫加班一直是正常的現像,有哪家外國企業在新的勞動合同法出來後還敢這麼幹?
google打不贏百渡? 怎不問問為什麼在中國境內明明網址輸入的是google、卻會被導向到百渡?
QQ贏在使用中國人習慣的號碼? 那當年ICQ怎沒有存流下來? 早在QQ,ICQ就已採用號碼。
如果遊戲規則只針對『外資』而不針對『中資』,這是民族主義大於商業管理能力。就像韓國企業在中國比日本企業成功,中國人、韓國人都恨日本人。但,韓國企業對中國人也怎麼友善。這幾年常有韓國人惡意倒弊的事在中國發生。
為什麼goolge無法在中國生存? 為什麼中國對facebook、『推特』的限制? 真的是中國對網路的管制、還是對中國企業的保護? 我個人傾向後者。
我是一個在中國工作五年的台灣人,中國政府對中資、台資、外資企業的管理完全不同。如果說『不合理』是在中國的遊戲規則,那在中國的外資企業,未來會有所選擇。
@Eric886, 我覺得QQ確實沒有那麼簡單說因為號碼戰勝了MSN,這個我想stupid77也就是指出了一個原因。但是QQ的號碼所謂的選號的確迎合了中國人的心理。倒賣手機號碼,QQ號碼更像是拍賣車牌這一有錢人才會去做的事情在普通人身上的體現。
靚號也好個性號也好,一個數字ID對於外國人可能沒多大意義,在中國人眼裡的4和8就天差地別,因此才會有像中國移動,中國聯通這樣的巨型企業也參與其中。
至於中國政府對於中資和外資的管理,我敢說這樣的定義不夠準確。中國的民營企業生存環境之惡劣遠超外企,只有國字號是受到優待的。
拿外資和中資這樣簡單的不公平來比真是滿紙辛酸淚。至於台資,情況就有點複雜,可能比起歐美企業來說本身就有更多其他的牽扯。但是拿外資和民企來比較政府的態度依然是雲泥之別。
您的回复,我非常的感同身受, Ekstasis的也是,台企不容易,民企也半斤八两。
这就是我本文最后的伏笔,中国内地市场的竞争,是一种立足点的不平等,但这是一种事实,目前看来,谁也无法改变,不要说外企会有选择,民企也会,而这种局面,只有“资源拥有者”才能够真正做出些成绩,他们还必须低调的做。
应该这么说吧,这个市场就是如此,想吃不想吃,大家自行决定,想做,该怎么做还是得做,也只能如此,道理很简单。
感谢您的留言,未来多多交流。
Google在赌,赌google.com不会被连锅端。只要google.com能上,一切照旧,没啥大影响。
我不覺得google在睹,我覺得它是找正大光明的台階下。在中國既無法獲利,何必留戀?
這下全球對中國的態度皆是負面,中國政府若受壓力放寬對goolge的管制,其它外資哪個不學? 若依過去經驗,中國政府不放寬管制,google離開的原因全推到中國政府,走的可漂亮。
偷雞不成蝕把米,為百度做嫁衣。
@Fish,
在谷歌的背后,一群虎视眈眈的公司已经伺机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