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可以聽到一句話,先求有再求好,沒錯,舉個例子,目前大家都一窩瘋搶進EINK的電子書市場,這就是一個案例,目前的EINK電子書閱讀器,充其量如果用3C產品的角度來說,他只能算一個半成品…
先求有再求好,在中國內地的運用上更是常見,因為整個社會才從貧窮中掙脫出來不久,尚未經過較高標準的洗禮,因此就算要”求好”,很可能強人所難,所以很多事情,都是抱持著有就好,”求有”是一個基本的條件,在這個條件成立之下,我們才能有更大的想像空間,變幻出各種不同的把戲…
所以,在這個大市場中經商的商人們,一直都抱持著一種觀念,讓商品(或者服務)先上市,哪怕是仍存有一些bug或者不到位之處,先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用戶沒有比較的基礎無從判斷好壞,重要的是先圈地,搶佔地盤,然後再慢慢改善、升級,如此一來,這個生意也可以不斷的延續下去…
畢竟,完美只是一種境界,這種不斷的改善,也是國際上諸多大企業的生存之道,最耳熟能響的案例非微軟(Microsoft)莫屬,他所推出的Windows系統就是這個道理…
然而,這種改善或者精進的過程,是一場快速馬拉松,比方說:現在大家的電腦都是USB2.0的接口,如果誰先推出USB3.0的驅動IC,那不僅搶佔先機,賺得大把大把的鈔票,更可以把對手逼上絕路…
而且,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商品研發到一定的程度時,高品質就變成了一種基本的要求,取而代之的,人們只能玩起一些差異性的花樣,比方說:電腦隨著CPU的進化,現在這些生產電腦(PC或者Notebook的品牌大廠)只能透過一些外觀工業設計上的變化,比方說:跟法拉利合作的外觀設計,吸引玩家來買單;又比如:開一家餐廳飯館,除了飯菜美味之外,服務的品質、上餐的速度、整個飯館門面的裝修、安全衛生乾淨的保證、乃至於根據個人的喜好給予不同的口味等等,都成了人氣的保證…
所以說,到了現在,想要創業的門檻已經不若當年了,如果還想抱持著”先求有再求好”的心態,那很可能一上市就滑鐵盧,或許你會反駁說,那為什麼現在的EINK電子書閱讀器並沒有失敗呢?我想他並不算成功,應要分析這些閱讀器都賣到哪裡去了,而且這是一個產業的第一步,有這個設備讓人拿在手中,才會有更多的想像空間,更何況,這是一場資本運作,檯面上風風光光的公司,砸重金行銷這個終端設備,這也並非是一般創業者所能負擔的…
現在的創業者,每個團隊所選擇的創業項目,除非你可以像facebook、twitter、foursqure這類的有一個引領時代的創意點,否則我想絕大多都是市場上已經存在的模式了,頂多只是加強了一些差異性,甚至只是照搬國外的成功案例來執行,而我認為這麼做的絕對不只你一人,或許當你躲在公寓或者車庫中沾沾自喜的以為沒人跟你搶的同時,也正有人如此炮製著…
這是很現實的問題,畢竟僧多粥少,而且更要命的是,顧客們(或者用戶)已經被養成了”挑嘴”的習慣,比方說:為什麼EINK電子書閱讀器沒有彩色的呢?為什麼iPhone不能多功運行呢?為什麼這家餐館要等這麼久呢?為什麼這個B2C網站沒有24小時客服呢?為什麼看電子雜誌要收費呢?等等…
這都是競爭門檻被墊高所導致的,因為先行者也擔心後進者會搶食他的既得飯碗,於是乎一步步的把進入障礙升高起來,用戶雖然越來越享受在其中,但也如同水煮青蛙一般,他習慣了當前的舒適圈了,如何對一個”先求有再求好”的產品(或者服務)滿意呢?
所以說,創業者應當清楚自己邁出的每一步時,這一步在市場上的位置在何處,如果不能知己知彼,或者是知道一邁出去就將跌跤,那寧可暫不出招,不要心存僥倖,天下不僅沒有白吃的午餐,運氣也不會與你如影隨行,不要把市場當成賭場,也不要把顧客(或用戶)當傻瓜,你可以透過測試的方式,小規模的獲取一定的經驗值,並且”快速”的自我強化,否則辛苦創業就等同於白忙一場了,創業維艱,千萬慎重…
这么说对也不对,每个创业团队所遇到的局面都不同,需要这些团队们的集体智慧协作,我想每个团队都想找出一个突破口,很感谢作者的创业心得分享!
創業、新產品推出除了看時機,我想可能還得看你對那個新產品的新事業,有多深入的看法?
以ipod為例iPod並非第一個mp3,但目前大部份品牌都退出mp3市場,只剩下零星的大品牌如sony,與一些廉價的品牌在狗涎殘喘、、、、
我想很多創業的項目或者條件的允許,可能無法一開始就做的很完美,這是事實也是現實,諸如我文中所舉的windows以及EINK閱讀器都是標準案例,但如果現今的條件,這些都是可以做的完美的,那絕對要以此為標準,否則就會失去競爭力,而就算目前無法做到最好,相對的還是要做得堪稱市場上最好的才行,這就是一個企業競爭力的表現,畢竟用戶的眼球是雪亮的,行動是現實的,不好的東西,絕對沒有第二次機會.
而創業或許也有另一個考量,時效性與資金壓力的考量,這是必然的,我想雖然如此,還是要把資源運用極大化,別人可能工作8小時,創業就要15小時甚至更多,儘可能的彌補這種差距,如此才有成功的機會…
看了這篇文章之後
讓我想到一個非常好的產業來做對比的例子
台灣兩個最有名的衛星導航品牌
PAPAGO和GARMIN
個人因為工作的關係
為衛星導航的重度使用者
且需要在極短的時間內一邊行駛一邊操作
用衛星導航軟體做最正確的定位
然後用最短的時間內必須到達下一個定點
正常工作的情況下,一天12H約2-300公里
所以我的PDA內同時裝了三套導航軟體
下面回歸正題
PAPAGO
就是軟體新功能推出速度最快、介面美感較高
但是最基本的圖資正確度卻永遠有問題不改善
或是新版本推出後永遠有抓不完的bug
但是因為介面美觀、功能新穎
在市場上卻一直是銷售的佼佼者
而且因為台灣多數的PND導航機廠商
都使用PAPAGO圖資
近年來可以使用衛星導航的平台又愈趨多元
但是當原本PAPAGO合作的圖資供應商
開始和Google簽約為Google Map的指定圖資供應商後
PAPAGO一直不重視的最根本問題開始浮現
必須要有自己的圖資
所以就去收購了一家相對較小的圖資供應商
且圖資詳細度及資料量都差異甚大
許多不明就裡就更新了最新版本圖資的使用者
於是開始怨聲載道
Mobile01網站當時哀鴻遍野的慘狀
本人至今記憶猶新
我從PAPAGO版本2一直用到R15
中間甚至因為在01網站上
發表了相對較中肯的分析評論文章
因而收到了PAPAGO公司寄來新版的軟體答謝
但是畢竟使用者花錢購買
是希望有穩定的軟體、使用較少的記憶體
正確且詳盡的圖資
最終我仍捨棄了PAPAGO
投入了GARMIN的懷抱
如果各位有看過APPLE電腦
一個十分有創意的廣告
是兩個男人分別扮演PC和APPLE
你就可以瞭解我投入到GARMIN陣營的心情
那種心情就好比是古巴的奧運棒球選手
投奔到美國大聯盟的心情如此的貼切
GARMIN從最專業的導航市場起家
而非一般的使用者市場
相較之下有非常正確的圖資
系統耐用但相對較不美觀的介面設計
但是台灣圖資皆為GARMIN公司自行實地測量
甚至率先使用了和Google同等級的實地測量車
而且重點是GARMIN軟體
佔用記憶體資源少且不容易當機
讓我再也不會有十萬火急的情形下
再碰到PAPAGO當機需要Reset PDA
再重新啟動軟體再次搜尋地址的狀況
況且通常都是一邊行駛藉著停等紅燈的狀況下操作
寫到這裡又讓我想起了
最近才剛讀完的「Google為什麼贏」
這本書裡提到的「不作惡」的觀念
相信這也是為什麼
Google、Apple、Garmin
這三個企業這麼成功的其中一個原因吧?
第一次回文,還請版主多多指教~~
非常感謝您的不吝分享,說來巧合,大約六年前,GPS剛在歐洲起步時,我正在從事這個行業,我想您提到了一個重點,新產品走在商品化最前端,其實是容許有”不完美”的,此時是”求有”,因為他們有一個比較的差異存在,然而,他不能因此自滿,因為後頭的追兵一堆,隨時可能取而代之,只有不斷的快跑,繼續保有領先的地位才可以,我想EINK電子書閱讀器等同此理,很多3C產品也如此,而後進者只有做得比前者好,才有機會,也就是”求好”,個人淺見,歡迎指教喔!!
其實產業是這樣, 大家在拼 time to market, 也在拼最小成本, 橫豎都是一種賭局. 至於產品本質, 或許有些贏在花俏, 有些贏在加值, 甚至不是產品本身的重點, 亦所在多有, 真的是孰優孰劣, 不是看投入, 而是市場結果, 有時不是分析能準的, 真正成敗在最後啊. 只能說努力做到最好是必須的, 而節省成本也是必須的, 正所謂不賺錢的公司是不道德的, 就是這個意思…
言之甚棒,很喜歡這樣的討論!!
一個問題往往討論開來之後,就不會不同的條件與狀況,這也許是我沒有表達清楚之處,我想做一件事情,如果一次能夠到位,就不能分幾次,尤其是創業者,因為”第一次”很重要,如同《執行力》一書所定義的,執行的毫無瑕疵,我認為這是至少讓創業者立於不敗之地,當然,這個也許會分階段,這就是每個創業團隊必須拿捏的,自己的能力與財力要兼顧,而我更重要的判斷標準,取決於市場的供需,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