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我有多久沒有走進書店了呢?為什麼我走進書店的次數與頻率越來越低呢?為什麼我書架上的圖書增加的速度漸漸的越來越慢呢?
不可否認,因為工作的時間較長佔用了閱讀的時間也是一個關鍵,但是我同時也發現自從使用Google越來越習慣之後,我不再像過去需要到圖書館去查詢資料,我可以透過搜索的方式找到很多我感興趣話題的網路資料,我可以循線下載到某些圖書的電子版本,甚至查詢到相關文章或者是進階的研究報告,而搞不好因為網頁上一些廣告、遊戲、照片吸引了我的目光,因而讓我不知不覺的投入不少時間在其中…
換個角度說吧,圖書,在古代除了求知求學的重要傳播工具之外,他也是一種在電視媒體、網路媒體缺乏,旅遊交通不便,電話通信上不發達的時代裡,一個非常重要的”娛樂”,這個”娛樂有很多種”,比方說:金瓶梅之類的、寫真書之類的、連環漫畫、詩詞、散文、各類長篇小說…等,而上個世紀,電視的出現,某種程度取代了圖書的地位,許多人因而投靠了這個家庭娛樂中心,然後近十年來,因為網路科技的普及,更是圖書的一場大浩劫,或許圖書還不會這麼快被電子文化取代,但仔細思考,我們買書、進圖書館、或者到書店的頻率,是否大大的降低了呢?
這個道理很簡單,娛樂多元化了…
最近查詢到一個報導,分析道,目前中國的人讀書越來越少。1999年60%,2009年50.1%。而上網閱讀的人越來越多。1999年是3.7%,2009年是41%。網上閱讀的特點是,超多連結,超多發散,超多互動。在網上閱讀到的資訊的發展趨勢是網狀的,從最初的一個出發點可以有超多個連結,每一個連結有都同樣對應著另外超多個連結,連結越多,可能出現令讀者感興趣的點就越多,於是人們就用更多的時間上網,同時積壓了原本屬於書面閱讀的時間…
這是我想表達的,人們閱讀圖書的時間被受擠壓,而這些時間被電視、網路取代了,那麼電子書的讀者在哪裡?電子書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我想這才是發展電子書的關鍵,如果是死守著傳統”圖書”這種概念,電子書的前景絕對熱不起來,因為重度的圖書閱讀者最難被電子化顛覆,而在這個多媒體爆發、互動交流頻繁的時代,這個”娛樂”如果還是單向傳播的,儘管是多麼精緻編排的電子化圖書,終究只是web1.0時代的產物,這是十年前的東西了,如果有保存期限,他應該算過期了,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有人會反對,電子化是趨勢所在,這不能否認書面閱讀絕對存有其價值,這種死板板的閱讀,恬淡沉靜,是獲取併消化新知最佳的方式之一,因為這樣的閱讀,是一種心靈的沉澱,定靜安慮得,這是學習成長的不二法門,不可偏廢,但這個市場正在萎縮當中,如果從商業的角度來思考,這絕對不是好現象…
所以,我認為電子書市場應該有更多元化的思考角度,不僅僅是電子書,而應該稱作電子閱讀(或者數位閱讀),而這個閱讀是多方面的,互動多媒體也是其中之一,試想我們現在從何種管道獲得新聞最多呢?我想twitter絕對勝過新聞網站,我們從哪裡獲得最新的科技知識呢?我想一些IT專業的blog絕對勝過科技雜誌,這都是明顯的案例,更何況他的及時性遠勝書本…
再者,這個電子閱讀,不再是單向的傳播知識,他還可以解答我們求知過程的疑難雜症,比方說:透過與某個作者、專家的即時互動諮詢,透過網民們過去經常詢問的問答庫查詢;同時,這個電子閱讀,還更能吸引我們主動閱讀並參與互動,比方說:透過flash小遊戲的方式,寓教於樂,甚至是不想用眼睛看的時候,還可以閉上眼睛,用耳朵聽就好,這不是敗壞學習,而是這個世界已經悄悄變化了,現在大眾市場要的就是這些…
所以說,打造一個電子閱讀的網站與終端,不能只是照搬傳統出版圖書的規則,而是要更前瞻的看待這個市場的趨勢發展,也許可以真正走出一條康莊大道…
嚴格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市場,不屬於傳統的圖書出版社,也不屬於網路,更不屬於硬體製造廠商,只有看清楚才知道如何切入,創造市場的根源在於取悅用戶.
thanks allot and very very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