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體驗

25篇文章
「雖然慢,但也在跟進學習」,這是這一年多來,對於台灣產業如何看待電子商務佈局的一個個人觀察,有幸,昨日又跟一個自大陸歸來很重量級的前輩討論到電子商務的發展與應用態勢,一場非常消耗腦細胞的對談...
自從三十而慄這個網站出現以來,就算去環遊中國幾個月,少有地方有網路可以發布文章,但是我也都還能維持著,這一週起碼有一至兩篇文章的進度,一直到了今年六月之後,我回頭台南,直至今日,回到台南創業生活正好超過六個月,而我也將近六個月沒有好好的寫文章來分享...
在現行的購物網站上,我們經常看到每一個小網店,不管是獨立域名的,或者是在淘寶上面的,都有一個特性,商品多樣多種,且商品介紹網頁的照片也起碼都有十幾張,這是過去經營的較成功的店家們整理分享出來的經驗法則,商品選擇多,意味著可以降低客戶流失率,圖片多則會有較高的轉化率,然而,
本文應悠識數位顧問有限公司(UserXper)Richard Tsai邀請為ECX 2013 電子商務經驗設計論壇撰寫并發佈在數位時代網站上... ----- 越來越多品牌或者零售商到電商平臺上面去開店鋪了,大家的想法都很一致,哪裡有消費者就往哪裡去,這是商應有的彈性,不拘泥於自己的域名內的網店,而是走向消費者,當然,這些大的平臺非常努力的提升平臺內的用戶體驗
很多人之所以想做電子商務,看重的只是這是一個新的通路,且發展非常迅速,即使到現在電商的銷售佔整個銷售(線下線上總和)的比率仍然不超過30%,但已經展現了非常強勁的威脅力度,而且多數人往往有一種錯誤的認知,以為只要有一個網址,把商品放在上面,生意就會自動掉下來,殊不知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線上線下都是一樣的道理,而且根據我個人的經驗,真的要把線上的銷售量做大,所需投入的成本,將會比線下高…
目前在台灣光是網路上販售的商品數量就高達近千萬項(請參考ezprice網站),若你再加上實體通路的各式商品更是數倍於此數字,這也代表了一件事不論你從事的是哪一種行業,銷售的是哪一種商品,都會有成千上萬的競爭對手跟你做一樣的事情,根據Porter的基本競爭策略:
根據美國的數據統計,有75%的民眾認為企業在廣告中沒有說真話,而過去你有不太好的購物感受時,你頂多跟家人、朋友說說可能就過去了,但現在,你只要手指頭動一動,短時間之內,全世界都將會知道;此舉讓企業常常惴惴不安,時刻準備著當滅火隊員。
文章一開始,先說明何為第一印象(首因效應)?首因效應,也稱為第一印象作用,或先入為主效應。是指個體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信息對客體以後的認知產生的影響作用。第一印象作用最強,持續的時間也長,比以後得到的信息對於事物整個印象產生的作用更強。
這個話題應該可以回溯到Google以及Facebook,最早Google為了自家發展的Android系統推出了Google Phone,而Facebook也許是為了競爭的關係,之後也跟HTC等廠商推出了一些Facebook專屬的手機,而緊跟著大陸的小米手機一推出,藉由網路的大力推廣,更引起了多家網站競相加入這個行列…
唐·舒爾茨(Don Schultz)是美國西北大學整合行銷傳播教授、整合行銷傳播理論的開創者,有不少關於品牌、整合行銷、傳播方面的大師,也有不少著作,其中《整合行銷傳播》是第一本整合行銷傳播方面的著述,也是該領域最具權威性的經典著作。
先提供一個台灣比價網站的列表給大家: 從人性面來看:損失趨避與框架效應 根據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展望理論」中損失趨避心理和框架效應來看。 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 指的是運用不同的方式(框架)來描述同一個問題,就可以讓同一個人做出不同的決定。同樣一幅畫,用兩個不同的框架(frames),把這幅畫裱起來,那麼在我們眼中,很可能有不同的反應和接受的程度。
市場區隔的概念是由Wendell於1956年提出,後續延伸出許多相關區隔方式及內涵的變化,包括Wind(1978)、Kotler(1992)等人都有針對市場區隔的議題發表了新的看法。

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