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23篇文章
本文為三十而慄專欄作者林珮芸專訪巴西羅伯特.馬里尼奧基金會博物館的溝通顧問Luis Marcelo Mendes,探討博物館品牌的建構。 百貨公司賣的是商品;博物館賣的是文化,兩者之間有什麼共通點? 美術館蒐藏品陳列的是藝術品,如何和當地社區或城市有緊密連結? 科技網路如何為博物館加分,全世界大大小小的博物館,如何可以成為真正的博物館家族?
一般人們認為的行銷是…有了一項產品或服務後,根據行銷理論及工具設計一連串針對目標族群的活動,從引發注意、引起興趣、搜尋相關資訊、誘發渴望最後引起行動,售後還有客戶關係管理等等依順序進行。 以上消費者行為或是行銷理論有三個假設前提: 1)消費者具有完全理性(對自己消費的物品有完全的瞭解,自覺把效用最大化作為目標) 2)存在消費者主權(消費者決定自己的消費,消費者的決策決定生產) 3)效用僅僅來源於物品的消費
這是《財富》(中文版)董事長兼總編輯高德思(Thomas D. Gorman)的一篇文章,其以"四不像"以及"東8時區"兩個筆名在財富中文網上發佈了不少的文章,寫這篇文章-你確定要“走出去”?(Are You Sure You Want to Go Global?),作者以其在東8時區(GMT+8)已經居住了近40年為例侃侃而談,非常適合當下正考慮到異地(異國)的人們細細品味!
《等待香港》這本書放在書架上已經一段時間了,每次都是片片斷斷的閱讀,因為經常看港劇,因此對於本書作者林亦華的作品感興趣,也經常的遊走在香港的街頭上,而最觸動我心的,其實是《等待香港:永遠的香港人》開篇的那一篇文章,名稱叫做:為什麼我不是周星馳的Fan?
一早雖然天氣不好,上海一片大霧,然而昨天朋友M跟我說有兩張世博綜合演練票(有你真好),在世博試營運第一天可以免費參觀,相約好一早八點在地鐵七號線的雲台路站會合,就開始了計畫好”一天”的世博參觀行程…
轉眼我已經落腳在十里洋場的上海,以前總覺得來到上海就是站上世界的頂端,世界各國的菁英集中在此較勁,一想起來就讓人特別的興奮,如同回歸山林的猛獸般的見獵心喜,然而實際落腳了之後,我卻發現一些有待適應的特殊文化...
走過了三萬六千公里的環遊中國之旅後,我回到了台灣,密集的在南北之間穿梭著,而這半年下來,搭乘了兩岸幾乎所有的交通工具,而後來跟其他人的聊天中,我從搭乘交通工具的這一個行為,領悟了兩岸商業文化的差異性...
琳瑯滿目的服飾店、飾品店,隨處可見的聳動特價標示,失去理性瘋狂搶購的人群,走在廣州市上下九商業步行街之上,雖然國際經濟正面臨著衰退與危機,但絲毫感受不到不景氣的味道...
還記得小學一年級入學的時候,在新生的個人資料中有一個欄位就是祖籍,當時回家問了爸爸之後,就填寫了福建省XX縣,當時不知道搞不清楚台灣跟福建有什麼關係,只從地圖上看到福建在遙遠台灣海峽另一端的大陸,非常的陌生但仍帶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
四年前錯過了一次遊覽西湖的機會一直耿耿於懷,因為西湖的存在讓杭州成為了中國最佳的旅遊城市,同時也成為了最適合居住的城市,非常的舒服,雖然沒有北京那麼大,沒有上海那麼繁華,沒有成都那麼的安逸,沒有西安那麼富有歷史,但古往今來都是一些騷人墨客以及一些名人的鍾愛之地...
這又是一個原先計畫之外的旅程,之所以會前往黃山,正因為一路上其他背包客的熱情推薦,再加上素有聽聞的「黃山歸來不看山」,甚至被稱為中國第一奇山,所以因為地利之便,我從紹興搭乘了直達的大巴,三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已經抵達了黃山腳下的屯溪老街...
到了江南一帶之後,隨處可見的水鄉、古鎮著實讓人眼花撩亂,尤其是烏鎮、周莊為首的六大水鄉,幾乎隨處可見其廣告,只是正當準備前往之際,上網查了一下才發現,姑且不說濃濃的商業氣息,門票也是一個不小的負擔,那麼究竟哪一個才是原汁原味且充滿人文氣息的好去處呢?

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