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銷

22篇文章
上個世紀末,這個世界的供給開始遠遠大於需求,行銷人大量藉由電視、報紙、廣播等大眾媒體"創造需求"來誘使消費者購買更多的商品,這也是零售歷史上最重要也最劇烈的變革時代...
在您打算閱讀之前,如果您擁有預測未來的能力,本篇你可以直接跳過不看……XD。 本篇會讓你了解…… 1.行銷是非線性的 2.行銷的風險評估 3.行銷的不對稱性
最近看了一本書《反脆弱 Antifragile》,這是《黑天鵝效益》的作者的最新著作,對於這個書名,我可以想像你一定一頭霧水,我先用一句話說明之,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大,跌倒了,起碼也要撿起一把沙… 還是讓我慢慢道來吧…
那一天,人們回想起了 受那些行銷詭計支配的恐怖…… 被囚禁在無腦廣告中的屈辱…… 於是人類建造了三座高牆,分別是: 1.分類思考之牆 2.自動行為之牆 3.單一觀點之牆
我們先談談在《誰在操縱你的選擇》一書中所提到每年的流行時尚是如何產生的,在時尚圈之中有所謂的時尚趨勢分析產業,他們專門提供國際設計師、知名服裝集團等時尚圈中的重要人物,未來數年可能會流行的顏色與樣式(趨勢資訊),假設他們提出下一年度白色會是主要流行的顏色,則所有的設計師與服裝集團就會在下一季度提出許多白色主題的款式,這時部分高端消費者在時尚展、時尚名品店、精品百貨就會不斷的看到白色相關主題商品
想像一個經常發生在街邊場景... 你正趕往一個重要的面試,正要搭上電梯的同時,業務員A先生忽然抓住你,塞了一張DM給你然後滔滔不絕的跟你說,投資富有銀行的基金對個人退休規畫的好處...
在傳統行銷理論中,區隔消費者市場的基礎,包括以下四個變數: 1)地理變數 (geographic variables) 2)人口統計變數 (demographic variables) 3)心理變數 (psychographic variables) 4)產品相關之行為變數 (behavioral variables) 而行銷學家Kotler在2000年時將市場區隔化變數分為二大來源: 1)消費者特徵包括地理、人口統計與心理三類變數。 2)消費者反應變數包括使用時機、利益尋求、品牌與忠誠度等行為性變數。
行銷的目的是創造、溝通與傳遞價值給客戶,其中創造是指產品、服務,傳遞是指廣宣媒體策略等,而其中最容易出錯、最不容易控制的就是溝通這一個階段,因為在與他人溝通的時候,常常因為辭不達意或誤解、情境不同而產生錯誤。
唐·舒爾茨(Don Schultz)是美國西北大學整合行銷傳播教授、整合行銷傳播理論的開創者,有不少關於品牌、整合行銷、傳播方面的大師,也有不少著作,其中《整合行銷傳播》是第一本整合行銷傳播方面的著述,也是該領域最具權威性的經典著作。
市場區隔的概念是由Wendell於1956年提出,後續延伸出許多相關區隔方式及內涵的變化,包括Wind(1978)、Kotler(1992)等人都有針對市場區隔的議題發表了新的看法。
經過了十數家企業,大至員工高達8000人的上市公司,小至員工兩三人的新創公司,經歷了包括業務、企劃、專案、產品、廣告、採購、線上、線下的各種任務,我使用過各式各樣的行銷理論,就這樣經過了十年,到了今天我認為"動機"才是貫穿所有一切的核心要點,不論你是要銷售業績還是經營品牌都是一樣。
你知道什麼是被動消費?就是你用錢去買廣告、做促銷、搞折價、弄活動、公關去Push消費者的消費意願,使其採取行動向你購買商品或服務,在此時消費者處於被動狀態,消費者是被無所不在的廣告宣傳所創造的需求、期待推動而消費的。

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