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晉升國際金融中心的幾個挑戰…-三十而慄

明年即將開幕的世博會,將是上海對於全球展示其魅力的最佳時機,於此同時我們也一直接受到上海將被打造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遠景,最近這個目標又被提及,甚至更打算加速這個目標的達成,當這則新聞一公佈,許多人都在替香港擔憂,甚至開始倒數預估香港的地位何時被上海所取代...

我認為上海取代香港的地位是時間的問題,然而就目前內地金融環境以及政策規範的狀況來看,至少還有幾個問題需要面對,才有可能加速這個目標,包含了嚴格的外匯管制、銀行服務意識的不足以及國際金融專業人才的短缺與銀行招聘人員的潛在規則等等,因為成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不只是硬體上面的氣派與美輪美奐,一些軟體配套上如果跟不上,那可能淪為一個空殼...

首先,金融外匯管制方面,目前人民幣是採用固定匯率,同時外匯的進出管制的非常嚴格,這是現階段應對國際金融情勢的不得已手段,因為經濟剛起步,國內的投資或許還無法支撐來自國外的大筆資金,一旦熱錢過多,對國內的經濟將是一種傷害,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也同時衍生出其他的問題...

比方說:想電匯一筆錢到國外購買東西或者是借錢給國外的親友,銀行手續十分複雜,甚至還要詢問很多的問題,一不小心還會被列為外匯交易的黑名單,日後如要進行外匯交易就難上加難,這間接導致了黑市的出現,或許匯率高了一點,但是卻讓有需要的人感受到其便利性,而外匯管制的狀況,也導致許多外資企業會利用人頭戶的方式把資金調度進入中國,而不循正常軌道,這也表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甚至一些富有的國內民眾,利用巧立名目的方式,比方說藉口購買國外的不動產,之後再將不動產變現,所以有時候想想,這種管制是否只是造成一般民眾的不便,而這也限制了一些正派的跨國企業的資金流通,導致不敢把大筆資金注入中國...

再者,銀行體系從業人員普遍對「服務業」的認知不足,內地的銀行總是會有許多的收費名目,而通常表示這種收費是跟著全球的潮流走,比方說:開通網路銀行交易要收費,申請一張金融提款卡需要年費,同行跨省提款依金額比例收取手續費...等,連最基本的服務項目都便成了收費的項目,因此常聽身邊的朋友抱怨,銀行根本是一流的收費,三流的服務...

當你帶著金錢到銀行開戶、購買基金、或者其他交易時,都會有專人幫你服務到底,然而當某一天,你對於銀行所提供的金融商品、金融服務出現疑慮或者一些因銀行處理不當而出現的狀況之時,你很可能成為人球,銀行內沒有任何人會耐心的幫你解決這個問題,因為這妨礙了他做其他對業績有直接幫助的項目,所以說,大部分人帶著疑慮進入,而帶著無奈以及不滿出來...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銀行的每一項業務根本不是「服務」,而是一種商品買賣,今天你買了某一項商品,就是按標價付出多少錢,銀貨兩訖,其他的都是你個人問題,而這種心態跟香港銀行業的服務態度以及敬業精神相差很大,不是只有大客戶才是客戶,這只會嚇壞外人,此外一直懷疑這種什麼項目都獨立收費的根源,究竟是銀行想賺錢想瘋了,還是對於銀行最基本的資金運用能力不足導致「本業」獲利不佳有關,值得研究,這也將是後續將面臨的重要挑戰...

最後則是國際金融人才不足以及招聘管道的潛在規則,人才不足這是不爭的事實,但這點容易解決,因為很多外在的高級人才都願意到上海來打拼,這至少有助於解決中高階管理人的問題,然而基層或者多數從業人員的水準則無法同等改善,這些人員不少是透過「找關係」進入銀行工作,這種潛在規則對於人員素質的把關更是一大挑戰...

這是我所觀察到的一些現象,此外,目前銀行與銀行之間的徵信體系也還在建設當中,身邊的朋友就遇到一個情況,明明先前購屋的貸款已經繳清,然而其他銀行卻對他說,貸款還有十幾萬沒有支付,最後才得知,原來工作人員漏掉了許多資料,這或許是特例,但也表示系統的可靠度值得商榷...

對於上海成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其實內心是充滿期待的,或許有批判,這只是希望他能做得更好,不希望這個理想變成一個口號,那麼政府大力推動的努力將會白費,而上面林林種種所提到的這些,除了關鍵的政策之外,還需要銀行業者真正面對問題才有辦法改變,畢竟國際金融中心不只是一個光鮮亮麗的外殼,更重要的日後不間斷的軟體服務搭配與累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