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慢,但也在跟進學習」,這是這一年多來,對於台灣產業如何看待電子商務佈局的一個個人觀察,有幸,昨日又跟一個自大陸歸來很重量級的前輩討論到電子商務的發展與應用態勢,一場非常消耗腦細胞的對談...
總的來說,電子商務是正在發展的趨勢,未來無可避免,各行各業都需要網站或者提供線上的服務管道(不管是網路購物、網路預約、網路諮詢...等),事實上,在網路的浪潮中,也許十年前台灣是領先的,但這十年下來,已經落到需要急起直追的階段,此時,更應該思考的是,到底「電子商務能夠幫助我什麼?」...
最近接觸的不少業者,心態很急,急,是因為別人都做了,我不能不做,但,我該怎麼做,不知道,因此,商品到處上架,致價格管理失控,或者急迫的弄一個購物商城,就趕快衝業績,而雖然業績光鮮亮麗,但不知其背後到底虧損了多少,切記,台灣市場規模有限,想擴大base,期待未來翻盤,這種玩法可能不太適合台灣,如果只是想資本操作,大概也都流於短線而已,這是長久以來,因為市場淺碟,所以事業做不久,一年換一個主事者,品牌最多撐兩三年之故...
以3C商品來說,大陸大約五六年前已經整個翻盤,購物模式從百腦匯轉到京東,以至於各大過去人氣旺盛的商場,一夕變成空城,這逐漸在台灣上演中,而難道,我們就應該棄實體擁抱虛擬嗎?
答案可能是肯定,也可能是否定,沒有標準答案!
因為,各家的商品、品牌、賣場特性皆不相同,如何相提並論!舉一個特殊案例,四五年前,大陸賣旅遊套票的旅遊網站,開始不斷地找尋實體展示點,透過實體的介紹,實際感受得到這家服務商的存在,讓線上的消費者更佳的安心,購買網路上不便宜的旅遊行程,「存在感」很重要,而「人」再引導銷售的過程中,還是扮演關鍵角色,而這或許可以透過 call center 的方式來獲得解決,但,這還是最簡單的案例...
實體以及虛擬到底如何發揮加乘的效果,這也是大家應該關心的...
到底我開始了網路購物(或服務),會不會取代了實體,實體還需要存在嗎?到底是實體引導消費者上網,還是網路帶領消費者到實體?實體與虛擬這兩個兄弟,怎麼分工?不少人一直糾結於這個問題當中...
京東的老闆說過,當年他如果沒有關掉實體的十幾家連鎖店,沒有今天的京東,當然這是一個極端的案例,但如果你是賣傢俱的呢?或者你是開沙龍的呢?你不可能不需要實體店...
應該思考的不是,生意要成交在網路還是實體店,而是,根據不同的特性,比如說商品特性、商品的價位、品牌的溝通需求、消費者的認知感受,來決定哪些東西最後要成交在哪裡才對...
比如說,我賣高級音響的,實體店不易接觸到大量的精準客戶,我可以先透過網路上完整的介紹,然後引導到實體店去,有一個體驗中心,讓消費者身歷其境的感受一下,最後成交,利用網路精準的優勢搭配實體親身感受的必要,這才叫做「用戶體驗」...
畢竟,一家店雖然開在精華地段,但是要精準找到正確的TA,還真的有點困難...
所以,讓可以在網路上快速成交的商品,大量在網路上成交,而需要教學、需要體驗、需要實際摸摸看的,還是應該回到實體,我不喜歡把這個稱做O2O,因為講名詞沒有意義,重點是,有沒有完成消費者的購物流程,有沒有把轉化率提升到最高...
此外,實體與虛擬的交互拉抬,還有很多種形式,也許讓實體跟虛擬分成不同的事業部各自利潤中心制是一個初步的經營策略,但就行銷面、消費者服務面、可以有多種的可能性,有機會的話,歡迎大家一起到我們辦公室來,邊喝咖啡,邊腦力激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