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的投資與進駐在一直以來都是衡量一家新創企業的重要指標之一,這種情況又以內地的網路企業為最,在web1.0以及web2.0的時代,甚至是到今天的電子商務,如果你的創業團隊個個背景都很棒,那麼不僅受到較多VC的青睞,也會獲得比較高的溢價空間...
然而,VC所看重的是退出機制,他希望能夠在最短的時間之內獲得報酬,如果成長與暴發的空間不大、沒有想像空間,那VC是看不上的,因此投資款一到,他就開始push著創業團隊燒錢,VC認為規模以及速度比初期的獲利更為重要,先做大再做強,建立進入較高的障礙,獲利只留待想像空間,或者根本都還沒想到如何賺錢,對VC來說,只要眾多投資案中有一個成功,就已經立於不敗之地,何況做大之後賣掉該企業也是VC一種重要的退出機制,因此一些另有所圖的「企業家」看中了這點,變相的賺起了VC的錢...
不過,這種情況之下,錢、資金充其量只是代表一個數字而已,所謂的投資加持的作用也只是一種資本運作,用這些錢來換取更多的錢,至於企業未來是永續經營,亦或是在這種資本所支撐的虛假榮景退去之後垮台,這從去年度開始的金融風暴中,大家都已經心裡有數了...
今天看了一篇內地出版的《創業家》雜誌上的文章,名為「駱駝公司」,副標題為「一種與VC所倡導的理念截然相反的成功方式」,何謂駱駝公司,他們依靠自己的積累,滾動發展,他們在成為細分市場的領導者以及穩健營利之前拒絕被VC所綁架,當中詳述了一些由基層默默耕耘奮鬥而起的成功企業典範,有別於以往一開始就大張旗鼓的市場行銷操作經營策略,或許他們是因為一開始就跟VC無緣,因為沒有學歷、沒有好的資歷,然而他們穩扎穩打的經營態度與堅持,這值得很多正處於相同立場而想要創業的人借鑑...
駱駝公司有什麼特色呢?
首先,他們認為利潤比規模重要,尤其是企業成長初期,所以他們量入為出,不急於搶地盤、搶天下,擁有較高的成本控制力,以自有的利潤作為下一步發展基金,因為新創的品牌、企業,多半只能花大錢來辦事,但對於有積累的公司,就可以把誠信變成錢,花小錢也能辦大事,因此他們先產品後行銷的策略就跟VC背道而馳,何況產品的完善往往不可預期,接受用戶的反饋而不斷改善是一個長期過程,這不是用錢可以砸出來的,這對於有著明確的退出時間表的VC來說不容易接受...
第二,創辦人家長式的作風極強,因為股權的集中,所以保證了最大的控制力以及效率,因為這也意味著較高的執行力,而同時他們也認為沒有人厲害到需要老闆一開始就給股份才會留下來,所以說員工相對比較有敬畏心也比較有歸屬感,而這也突顯出他們在用人面的策略,或許這有別於我們常見的科技產業員工認股以及期權的作法,但這讓這些公司發展到了後頭,因為股權在握比例高,所以擁有較高的籌碼以及資源來做更有效的運用...
再者,不單純的追求數字指標,也不受外界壓力所妥協,因為這些人一定不會容忍只追逐短期的利益、只看數字只關心投資人的報酬率而做出扯自己後腿的事情,他們有一個使命,擁有較長遠的眼光,不會為了一個季度或者一個年度的財報業績而做假,也不會在自己的產品中添加了不良的佐料...
更何況,一開始有錢不見得是好事,因為在沒有足夠的經驗之下,資金往往過於浮濫的使用,錢只是創業的根本因素之一,因為時間一拉長了,與對手之間將不在是錢與錢之間的較量,而是精神與意志的較量...
我想這也可以說是傳統的經營之道,台灣老一輩人的經營理念,我想起了奇美的許文龍先生,如果是一個真正的創業家、企業家,或許永續經營才是最重要的,跑得快不見得先贏,而且一開始就喪失太多的股權也不是好事,只有根基立的穩的,才能夠搭建起一個大舞台...
◎VC為Venture Capital的簡稱,本文大量引用《創業家》2009/10第14期的文章...
说的很到位,学习了
@Ley, 感謝你,有機會多多發表你的創業心路歷程,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