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頁台北與第36個故事…-三十而慄

自從《海角七號》之後,台灣文藝風格的小眾電影慢慢成為一種主流,也深受到內地影迷的追捧,當然其中或多或少也是出於對台灣這片土地的好奇吧,在小區門口賣碟的小販看到了這兩部影片《一頁台北》以及《第36個故事》,話不多說馬上帶回家。

這個週末就交給了這兩部影片...

台北對於我來說,有點陌生又有點熟悉,曾經短暫的在這個城市蝸居過,因此也有種又愛又恨的複雜情愫,想前往又想逃離開它,而如果當身分的轉變,成為了一個旅行者,每天搭乘著捷運在台北市穿梭來往,倒是一個新鮮有趣的事情。

這兩部影片都是一些平凡的故事,尤其是《第36個故事》,當我們生活在其中時,也許覺得生活索然無味,但跳脫生活來觀看這兩部影片之時,才發覺平淡生活的幸福與扎實感。

不過相較而言,《一頁台北》也許讓許多台北人都感到陌生,因為這樣的劇情,某些特殊場景(一群大媽在跳舞)在真實台北中倒是少見,我搞不懂導演或者編劇的用意為何,劇情確實有些空洞,甚至連台北的一些生活文化都有點弱。

台北,絕對是飽含情緒,卻故作淡定的文藝樣貌,但它又不僅止於表面的詩意,那是城市飽滿內容之中,骨子裡的真實文藝,是一種精神上的文藝,不時帶有淡淡哀愁,卻仍擁有無盡希望的生命情調,就如同陳綺貞的《九份的咖啡店》一曲一樣,平平的卻飽含了情感。

在豆瓣上面看到了一些文章正好是談論這兩部影片的,頗有一些意思,因此節錄了一些內容跟大家分享...

《一頁台北》給人的感受就是好孩子拍的電影,導演陳俊霖是台灣近幾年嶄露頭角的新晉導演,《一頁台北》僅僅是他的第二部作品,在網上甚至很難找到他的資料,不過看到影片裡對犯罪、黑幫與警察的各式冷幽默處理,有別於以往的電影呈現。

只是《一頁台北》最後演變成黑社會的無厘頭追逐,雖然有些逗趣的橋段,但整體的感覺十分荒誕,讓人很難想像這與台北有什麼關係?如果主題不是台北,或許它可以算是個不錯的黑色喜劇,但主角明明是台北,卻完全看不到台北,只看到誠品書店的書架,萬頭鑽動的師大夜市。看不到台北表象之外的精神,換言之,這故事可以在台北發生,也能在東京或者紐約發生。

相較於《一頁台北》,《第36個故事》似乎好了一些,主題圍繞在一家咖啡廳上,給人第一印象就是一個溫馨的小故事,我一直認為咖啡館是台北人文風格的重要基礎,走在台北街頭,隨處可見隱身在街道巷弄內的特色咖啡館,性格的老闆,低調的顧客,共享一個隱密的空間,彼此又有著默契的連結,既隱密又相通,一間咖啡館,代表一種個人風格,同時也代表了城市的可能性。

一頁台北與第36個故事…-三十而慄

朵兒(桂綸鎂飾)開了一間夢寐以求的咖啡館,妙的是她以前工作的同事不約而同送來家裡沒用的東西當開店賀禮,這其實不太合常理,一般人不會故意送沒用的東西給朋友當禮物,那些佔據咖啡館空間的東西,成為朵兒的妹妹薔兒”以物易物”的點子來源。

這個點子很有創意,但卻也讓影片失去了焦點,過程有點過於生硬,張翰演的客人拿了35塊世界各國的手工香皂來交換,並為每個香皂附上一個故事,這是一個與夢想連結的橋段,甚至是引發朵兒後來決定旅行出走的關鍵,但電影 呈現出來的感覺就是不痛不癢,可有可無,走過35個城市的記憶應該不會如此不著痕跡,我甚至想不起他曾說的任何一個故事片段。有好的故事立意,卻沒有豐富 的內容,彷彿拿掉任何一個橋段都不會妨礙整部電影,這似乎又犯了某些台灣電影的老毛病。

相較上,香港的《歲月神偷》才真正的表現出了香港某些層級的人們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平淡卻蘊含了很多生活的學問與生活的溫暖與情感,這也許需要導演與編劇們更用心的抓取了。動人的故事應該來自生活的養份,而不是為了達到某種結果刻意塑造,真正的浪漫,也應該是日積月累的文藝氣息,加上來自生活的溫柔與挫折,兩者合而為一,在失望與希望中安然度過每一天。

註:本文引用了部分愛永以及僅言的觀影心得,在此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