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財務分析,如何觀察一個公司會不會成功…-三十而慄

在經營管理的領域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叫做「企業評價(Evaluation)」,記得在學校的時候,大四的財務報表分析裡面會第一次接觸到這個課程,而當時大學生們還是懵懵懂懂的,以為只要把財務報表分析學好,知道每一個財務比率指數所代表的意涵就夠了,到了研究所的時候,當時興起了一個新的學科就叫企業評價,屬於公司理財(Corporation Finance)的一個分支,此時所touch到的層面又更廣了,不僅僅是財務指標方面,而且還引用了更多的管理指標,甚至是用了一些所謂的計量經濟學(Econometrics)的計算公式,因此研究所一畢業,就覺得自己很不可一視,可以看透很多企業藏污納垢的一面…

 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興趣,一腳踏入這個領域就不可自拔,甚至可以廢寢忘食的自己去找一些課堂上學不到的新知識,其實推動我一直抽絲剝繭的求學精神,就來自於對於投資市場的喜好,不僅僅是為了賺錢那麼簡單,而是能夠征服投資市場的那種成就感,當時會了買賣一支股票,可以把那家公司幾年來的財務報表、公開說明書,甚至是該公司所在領域的產業鏈、所處的地位以及經營者的背景全部翻出來看過,而最引以為自豪的是第一次出手,所研究的那家公司,記得一IPO的價格是100元,而我計算出來的實際合理價格僅有22元,而我就這樣眼看著他從上市第一天連跌了數天達到25左右的價位,從此幾乎很少動過…

但是,評價一家企業真的就是把這些數據算一算,把產業與經營背景看一看而已嗎?

不是的,這樣還遠遠的不夠,只能說當時是我運氣好而已,不說別的,光是財務報表的數據都經常是跟CPA(會計師)商談出來的,企業主會跟簽證的會計師洽談,在討價回價之後覺得了上個年度公司要賺多少錢,而產業分析,說真的僅止於幫助投資人了解這個公司是什麼產業的,這個產業的上下游產業鏈如何、同業的競爭狀況如何、以及在整個景氣循環的cycle目前在什麼位置,如果說產業未來會有多大的潛力都是推估出來的,準確度有多高真的看看就好,而經營者的背景呢?說實在似乎也不能真正說明些什麼…

那麼如何觀察一個公司是否會成功呢?

除了某些國家或地區,人情關係以及法令管制會是一個保護著某些特定的產業形成了壟斷性企業,例如:電信、電力等,以及某些人是抓準了時機、機運,或許是上輩子燒了好香,因此成功,但這並不是常態,扣除這些特例,那麼哪些企業會成功呢?

一般我們都是透過企業的宣傳以及企業主的演講中了解到一個企業的狀況,這是由上到下(top-down)的方式,而從這個立場來看,經常是比較樂觀的,其一是因為老闆沒有悲觀的權利,其二是老闆就是企業的最佳代言人,很多風險投資(VC)會跟據老闆的投入狀況來決定是否投資,但我覺得這確實有失偏頗,就算老闆100%的投入,然而老板也並非神仙,沒有三頭六臂,絕對會有兼顧不到之處,何況大多數的老闆經常是無法了解到基層員工的實際狀況

我反而比較認同由下到上(bottom-up)的觀察方式,比如說我們經常看到許多個人投資成功的案例都是自己跑到人家公司外面去看實際的狀況,同時會問一些基層工作人員的執行狀況,甚至實際去看看一件例行性的小工作的流程,如果流程很混亂導致人員無所適從,或者流程形同虛設的,基層人員毫無向心力,甚至是為老闆是圖的,那就要敬而遠之了,因為沒有好的根基,是蓋不成大樓的,企業成功絕對是要有一套像機器一樣正常運作的體制

或許想要bottom-up的觀察不容易,然而no paid, no gain,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也應驗了數據會有假的,更多的表象也絕對有所偏差,只有實際去了解,一個小小的環節,一個小小的員工,都能夠見微知著,尤其是對一個新創公司(start-up)…